宋希濂接过电文,上面写着:“宋师长希濂勋鉴:欣闻你部于天目山屡挫敌锋,战绩卓着,殊堪嘉慰。然敌寇凶顽,倾力报复,你部孤悬敌后,补给维艰。为保存抗日骨干计,望你部相机向皖南徽州方向转进,以期与友军汇合,重整旗鼓。切切。中正。”
电文先是嘉奖,但核心是“相机向皖南转进”。这看似是关心,实则隐含了要求其放弃敌后游击、回归主力的命令,也透露出南京方面对其“失控”状态的一丝不满和担忧。
日军上海派遣军司令部。气氛比几天前更加阴沉。
“八嘎!废物!一个加强中队,配属特种烟,竟然在夜里被支那残兵全歼!连特种烟装备都丢了!”松井石根大将的咆哮声几乎要掀翻屋顶。败仗的消息和毒气武器被毁的报告,让他颜面尽失。
参谋长塚田攻硬着头皮汇报:“将军息怒。根据幸存士兵描述,支那军似乎装备了有效的防毒面具,且战术刁钻,对我军夜间戒备松懈的弱点把握极准。宋希濂部……比我们预想的更难对付。”
松井石根强迫自己冷静下来,盯着地图上天目山区域,眼中寒光闪烁:“看来,小规模的清剿和特种烟战术,效果有限,反而容易给对方送战果。这个宋希濂,已成心腹之患,必须用更彻底的手段解决!”
他沉吟片刻,下令:“命令!暂停对天目山区的贸然进剿和特种烟攻击。抽调独立混成第xx旅团(一支擅长山地作战的部队),配属一个山炮大队,对天目山主要通道进行封锁,建立据点,逐步压缩其活动空间!同时,加强空中侦察,寻找其主力集结地!我要用铁壁合围,困死他们!看他们能在山里撑多久!”
日军的战术,从急攻猛打,转向了更耐心、也更致命的封锁围困。
望天台上,暂时的胜利喜悦过后,宋希濂召集了更广泛的会议,除了师部核心和沈青山、玄诚道长,还扩大到了一些营级军官。议题是如何应对当前局面和南京的指令。
宋希濂首先通报了战果和南京的电令,然后让大家畅所欲言。
团长张云鹤首先表态:“师座!南京也是为我们好!这深山老林,补给困难,伤员难以安置,长期下去不是办法。不如趁现在士气正旺,向皖南转移,与廖磊军长他们会合,再图反攻!”
参谋长周明远表示支持:“张团长言之有理。我军虽偶有胜绩,但整体实力损耗严重,亟需休整补充。皖南相对安全,背靠大后方,是长久之计。”
但作战参谋李慕华却提出异议:“师座,诸位!皖南虽好,但路途遥远,需突破日军层层封锁,风险极大。且我部一旦离开天目山,这块难得的敌后游击区势必落入敌手。如今我们与沈队长支队合作渐入佳境,熟悉地形,民心初附(指道长等),正是扎根发展之时。我认为,应回电军委会,陈明在此地坚持游击之利,请求允许我部暂留天目山,牵制敌军,待时机成熟再行转移。”
游击队长沈青山立刻附和:“李参谋高见!宋师长,贵部能征惯战,我们熟悉地形,两家合兵,足可在这大山里跟鬼子周旋到底!鬼子想来困死我们?没那么容易!山里有的是野菜野果,我们还能打猎,加上白云观和零星村寨的接济,饿不死!关键是能打鬼子!”
玄诚道长也捻须道:“无量天尊。贫道观中尚有薄田数亩,藏粮些许,愿倾囊相助。山中百姓,苦倭寇久矣,贵军若能坚持,必得拥戴。”
营长王铁柱等少壮军官也倾向于留下打游击,觉得更痛快。
会议出现了明显的分歧。宋希濂沉默地听着,心中权衡。南京的命令有其道理,但李慕华和沈青山的话更符合当前实际和部队的求战情绪。如何抉择,关系重大。
就在会议争论不休时,哨兵带来了一位不速之客——一名穿着商人服饰、风尘仆仆的中年人,自称是“上海工商界抗敌后援会”的特派员,姓赵。
赵特派员见到宋希濂,恭敬地递上一封信和一份礼单:“宋将军英勇抗敌,国人感佩!我会同仁竭尽所能,筹集了一批药品、电池、食盐和经费,冒险送至山中,略表心意。此外,我会通过特殊渠道,获悉日军即将对天目山进行长期封锁的情报,望将军早做打算。”
礼单上的物资正是部队急需的!而这情报,也与宋希濂的判断吻合。这无疑是雪中送炭,也坚定了宋希濂留下的决心。
送走赵特派员后,宋希濂有了决断。他站起身,目光扫过众人:“诸位!南京的电令,是关心。但战场形势,瞬息万变!如今我军已与天目山抗日力量携手,初具根基。日军虽欲封锁,但山高林密,岂是易事?我意已决:回电军委会,恳请准许我部暂留天目山区,坚持敌后游击,牵制日军兵力!同时,立即着手进行长期斗争准备:一、与沈队长支队深化合作,建立联合指挥机构;二、派人下山,打通与外界的地下补给线;三、发动官兵,开荒种粮,狩猎采集,自力更生!”
“拥护师座决定!”主张留下的人纷纷响应。张云鹤、周明远见宋希濂决心已定,也表示服从。
一个新的、更加艰苦但也更加自主的敌后游击阶段,就此拉开序幕。
夜幕再次降临望天台。篝火旁,士兵们围着新送来的物资,脸上有了笑容。宋希濂与沈青山、玄诚道长详细商讨着建立秘密营地、设置情报网等具体事宜。
然而,宋希濂的心并未完全放松。他走到崖边,望向东南方向。那里是南京。他知道,一场关乎国家命运的大战,即将在那座古城下爆发。而他和他的部队,注定无法参与其中。他们能做的,就是在这深山里,像一颗钉子,死死扎在敌人的后方,等待时机。
远方的天空,阴云密布。南京保卫战的序幕,正在缓缓拉开。而天目山中的这支孤军,他们的命运,又将如何?
十一月十三日,在月夜复仇的胜利、南京的微妙指令、内部的战略争论和外部援助的鼓励中度过。三十六师残部最终决定扎根天目山,开启了一段充满未知与挑战的敌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