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9章 溃围(2 / 2)

一些尚有组织的小股部队和胆大的溃兵,开始自发地跟随三十六师转向。队伍像滚雪球一样,逐渐扩大,但也带来了新的问题——道路更加拥挤,速度并未显着提升,而且目标变大,更容易被日军飞机发现。

“师座,跟着我们的部队越来越多了!这样下去……”李慕华担忧地说。

宋希濂看着身后逶迤的队伍,眉头紧锁。收容溃兵是道义,但也确是负担。

“没办法,现在顾不了那么多了。”他叹了口气,“告诉前面加快速度!后勤部门,把携带的多余干粮,分给那些跟着我们的友军弟兄一点,但声明,只此一次,要活命,就得自己跟上!”

队伍在泥泞中艰难前行。侦察连的士兵们冒着雨,在前面探路,标记危险区域。工兵连则奋力填平沟坎,加固摇摇欲坠的小桥。士兵们互相搀扶着,深一脚浅一脚地跋涉,体力消耗极大。但有了明确的方向和相对严密的组织,恐慌情绪暂时被压制了下去。

与此同时,日军追击部队并未放松。第6师团的一部机械化纵队沿着主干道快速向昆山推进,不断超越和击溃零散的中国军队。同时,其步兵部队则开始向两翼展开,进行扫荡和包抄。

下午三时许,三十六师侧翼警戒部队与一股日军搜索中队在一条河汊边遭遇。双方立即展开激战。

“师座!右翼二营与鬼子遭遇,大约一个中队!”通讯兵报告。

宋希濂心中一凛,最担心的事情还是发生了。

“命令二营,坚决顶住!不能让他们黏上我们!师属炮兵,还有炮弹吗?给我轰击敌军后续部队可能集结的区域!阻滞其增援!”宋希濂急令。

“报告师座,炮弹所剩无几,只能进行一轮急促射!”

“打!打完为止!”

几分钟后,师属炮兵营进行了最后一次齐射,炮弹落在日军中队后方,虽然造成的直接杀伤有限,但爆炸声和烟尘有效地干扰了日军的判断和后续行动。前沿的二营趁机发起一次短促反击,将日军击退,然后迅速脱离接触,继续向西转进。

这场小规模的遭遇战,虽然胜利,但也给宋希濂敲响了警钟——日军的包围圈正在收紧,留给他的时间和空间都不多了。

傍晚时分,三十六师及其尾随的部队,历经艰辛,终于抵达了泗泾镇外围。小镇早已十室九空,一片死寂。部队在镇外的一片竹林和丘陵地带暂时停了下来,进行短暂的休整。士兵们瘫倒在地,贪婪地喝着水,啃着干粮。

宋希濂召集了团以上军官开会。地图铺在泥地上,汽灯发出微弱的光。

“诸位,我们暂时甩开了鬼子主力,但危机远未解除。”宋希濂指着地图,“根据零星情报判断,昆山可能已失守,或即将失守。日军正从北、东、南三个方向向我们压来。下一步,我们必须尽快渡过吴淞江,进入相对安全的苏南水网地带,然后才能向吴福线转进。”

“师座,吴淞江沿线桥梁恐怕已被鬼子控制或炸毁。我们如何渡江?”一零六旅旅长赵锡田问道。

宋希濂沉吟道:“强攻渡口不可取,目标太大。我意,寻找水浅流缓处,秘密架设浮桥,或搜集民船,夜间偷渡!”

他看向工兵营长高建业:“高营长,还有没有能力再架一次桥?”

高建业面露难色:“师座,器材损耗严重,弟兄们也疲惫不堪……但,只要有机会,工兵营保证完成任务!”

“好!”宋希濂点头,“侦察连立刻出发,沿吴淞江寻找合适的渡河点!全师抓紧时间休整,救治伤员,补充体力!今夜子时,我们必须开始渡江!”

会议结束后,宋希濂独自走到一处高坡上,望着远处吴淞江的方向,夜色渐浓。前有江河阻路,后有追兵逼近,这支疲惫之师,能否再次创造奇迹,突出重围?十月二十九日,在泥泞的转进、短暂的战斗和更加严峻的形势判断中结束。生存的希望,如同风中残烛,摇曳不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