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1章 捷报与隐忧(2 / 2)

【任务要求:在未来72小时内,完成部队整补、伤员救治、工事修复,并制定出应对日军可能报复或改变主攻方向的预案。】

【任务奖励:根据完成度,奖励积分500,000-1,500,000点。解锁“简易野战医院快速搭建技术”。】

后方野战医院,此时比前线更加忙碌和惨烈。无数伤员被源源不断地送来,痛苦的呻吟和医护人员急促的脚步声交织在一起。林晓梅和她的同事们已经连续工作了几十个小时,眼睛布满血丝,双手沾满血污。

“医生!这个伤员需要立刻手术!腹部贯穿伤!”

“磺胺!还有没有磺胺?这个伤员感染了!”

药品和血浆再次告急。就在这时,一支挂着“华侨爱国医疗队”旗帜的车队,在师部警卫的护送下,驶入了医院驻地。车上卸下了大量珍贵的药品、绷带,甚至还有几套崭新的手术器械和一批训练有素的医护人员(系统奖励的“师级战场急救体系”部分人员物资,经“华侨捐赠”合理化)。

带队的是一位名叫陈思成的中年医生(系统生成,背景为南洋侨领之子,毕业于约翰霍普金斯大学),他找到医院负责人,简洁地说:“我们是海外华侨组织的医疗队,奉命前来支援。这些药品和器械,请立刻投入使用!”

林晓梅看着这些雪中送炭的物资,激动得几乎落泪。新的医护人员立刻投入到抢救工作中,大大缓解了压力。陈思成医生更是亲自操刀,完成了几台复杂的外科手术。系统带来的医疗支持,正在悄然拯救着无数生命。

上海租界内,各大报纸都在头版头条报道了“蕴藻浜大捷”。《字林西报》的标题是“中国军队展现惊人韧性,日军攻势受挫”;《大美晚报》则写道“淞沪战线出现转折点?”。哈雷特·阿本德等记者更是撰写了长篇通讯,详细描述了战斗的经过和中国军队的英勇。

这些报道在国际上引起了不小的反响。一些原本对中国抗战持悲观态度的外国观察家,开始重新评估战局。日本大使馆虽然极力否认和淡化失败,但其外交官脸上的阴沉却掩饰不住。舆论的天平,正在发生微妙的倾斜。

日军上海派遣军司令部内,气氛降到了冰点。松井石根大将脸色铁青,听着参谋们关于损失和战况的汇报。

“耻辱!这是帝国陆军前所未有的耻辱!”松井石根低吼道,“一个甲种师团,在拥有绝对火力优势的情况下,竟然被支那军反击成功,损失惨重!”

参谋长塚田攻低头道:“司令官阁下,支那军三十六师,尤其是其新投入的预备队,战斗力远超预期。其指挥官宋希濂战术狡猾,用兵大胆。我军……轻敌了。”

“轻敌?”松井石根冷笑,“不是轻敌,是无能!命令前线部队,转入防御,加紧整补。向大本营发电,请求紧急增援!同时……”他眼中闪过一丝狠毒,“通知特高课和化学战部队,之前准备的那些‘特种烟’(毒气),可以进入待命状态了。下一次,我要让蕴藻浜,变成支那军的坟场!”

夜深人静,宋希濂独自一人站在指挥部外,望着星空。白天的喧嚣过后,是更深沉的思考。胜利带来了荣誉和喘息之机,但也带来了更重的责任和更深的忧虑。部队需要休整,伤员需要救治,阵亡将士需要抚恤,而更严峻的挑战,可能就在不远处。

他想起系统奖励的巨额积分和即将到来的补充兵,心中稍安。这些资源,是坚持下去的本钱。但他更清楚,决定战争胜负的,不仅仅是武器和兵力,更是意志和战略。

“路还长啊……”他喃喃自语,深吸了一口清冷的空气,转身走回指挥部,那里还有堆积如山的军务需要处理。十月二十一日,在捷报、伤痛、整顿和隐忧中过去了,新的篇章,即将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