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3章 移防狮子林(2 / 2)

南京,军委会紧急会议

宝山失守的消息传来,会议室一片沉寂。蒋介石面色严峻。

“宋希濂部已退守狮子林。胡宗南第一军先头师已抵达南翔,廖磊第七军先头部队也已过昆山。我军战略预备队正在陆续到位。”陈诚汇报着部署。

“告诉宋希濂,狮子林必须守住至少三天!为后方兵团展开争取时间!”蒋介石顿了顿,声音低沉,“姚子青、李文华等将士,壮烈殉国,是我革命军人之楷模。要通电全军,予以褒扬,抚恤家属务必从优!”

白崇禧补充道:“委座,日军下一步主攻方向,很可能选择狮子林-大场一线,企图中央突破。我建议,命令抵达之增援部队,不要急于投入一线,应置于二线乃至三线,形成纵深梯次配置,实施更顽强的持久防御。”

“准!”蒋介石批准了此方案。淞沪战场的策略,正式从最初的“御敌于郊区”转向了更残酷的“逐次抵抗,以空间换时间”。

上海租界,舆论沸腾

宝山失守和守军全军覆没的消息,通过报纸和电台传开,在租界内外引起了巨大震动。市民们既为将士的英勇牺牲而悲恸,也为战局的恶化而担忧。

《申报》发表社论《宝山虽陷,精神永存》,高度赞扬姚子青等将士的爱国精神,呼吁市民全力支援前线。《大美晚报》记者杨惠敏含泪写下的战地通讯《最后一电——宝山守军决别记》,更是感动了无数读者,募捐活动再掀高潮。

然而,恐慌情绪也开始蔓延。更多难民涌入租界,物价飞涨。一些外国侨民开始考虑撤离。战争的阴影,更加浓重地笼罩在这座东方巴黎的上空。

苏联顾问团,战术评估

德拉特文顾问与志愿航空队指挥官科兹洛夫等人,也在研究战局变化。

“中国军队的撤退是有组织的,他们在学习战争。”德拉特文指着地图上的狮子林,“这里的地形比宝山更有利于防御。但日军的火力优势太大。”

“我们的飞机数量太少,无法夺取制空权。”科兹洛夫无奈地说,“只能继续重点保护关键目标和骚扰日军后勤。”

“坦克的培训进度如何?”德拉特文问一名装甲兵顾问。

“中国士兵学习很努力,但时间太短。t-26坦克需要熟练的车组才能发挥威力。目前只能作为移动火力点,支援关键地段的防御。”

苏联援助的作用是重要的,但面对日军的绝对优势,仍是杯水车薪。

真如指挥部,新防线蓝图

宋希濂与工兵专家、参谋人员彻夜研究狮子林的防御配置图。他结合系统提供的“初级阵地伪装”技术和“合理化”建材,提出了一系列改进意见:利用植被和地貌进行巧妙伪装,设置真假结合的机枪火力点,优化反坦克壕的深度和坡度。

“我们要让狮子林,成为鬼子新的绞肉机!”宋希濂斩钉截铁地说,“告诉张振汉,工事构筑不仅要坚固,更要巧妙!要多挖防炮洞和隐蔽部,减少炮击伤亡!要把每一处阵地,都变成鬼子的坟场!”

夜幕降临,狮子林方向依旧灯火通明,无数身影在夜色中挥汗如雨,抢修工事。远处,日军的探照灯不时扫过天空,预示着新一轮的进攻即将开始。

宋希濂站在指挥部外,望着西方。宝山的陷落是沉重的,但战斗远未结束。狮子林,将是三十六师,也是整个中国军队,用血肉筑起的又一道新的长城。

“系统,”他在心中默念,“‘筑垒拒敌’的任务,我们一定要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