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哼,不自量力!”藤田进不屑一顾,“命令预备队第34联队一部,进行阻击!同时,请求海军航空兵,对这支支那军进行空中打击!我要让他们未到宝山,先损一半!”
场景四:南京,美、英、法、德、意五国大使联合照会
面对上海战事的急剧升级和惨重的人道主义危机(大量平民伤亡、租界受到波及),五国驻华大使联合向中日双方提交照会,再次呼吁停火,并提议在上海周边设立“中立区”,以保护平民。
日本外务省态度强硬,指责中国军队利用租界周边区域进行军事活动,拒绝立即停火,但表示“帝国军队将尽力避免波及第三方权益”,这是一种外交辞令下的拒绝。
中国政府则迅速回应,表示“坚决自卫,抵抗侵略”,并指责日军暴行,要求国际社会制裁日本,但同时也对设立安全区表示“可予考虑”,试图争取国际同情和实际支持。
这场外交博弈,在炮火连天的背景下,显得苍白而无力,但也预示着上海战事已引起国际社会的严重不安。
苏联志愿航空队秘密机场
科兹洛夫大尉和他的队友们刚刚完成一次危险的出击,成功袭击了日军在吴淞的一个后勤仓库。他们的伊-16战斗机机身上弹痕累累。
“同志们,宝山的情况非常糟糕。”德拉特文顾问指着地图,“中国守军需要一切可能的支援。我们下一阶段的任务,是尽最大努力,干扰日军对宝山的空中打击和炮兵观测。这非常危险,日军战斗机数量占优。”
“顾问同志,我们不怕危险!”科兹洛夫擦着脸上的油污,“看到地面战友在浴血奋战,我们在天上,不能退缩!”
宝山城内,最后的电文
姚子青的电台在炮击中损坏,与师部的联系彻底中断。他知道,援军可能来不了了。他将全团(实际上已不足营级规模)残存的军官召集到地下室。
“弟兄们,”姚子青的声音沙哑但平静,“宝山,就是我们的坟墓。师长让我们守24小时,我们就要守够24小时!哪怕只剩一兵一卒,也要让鬼子付出血的代价!现在,我命令:焚毁团旗,销毁密码本,准备决死一战!”
众军官肃然,无声地执行命令。火光中,青天白日满地红旗缓缓卷起,投入火堆。这是一名军人最悲壮的时刻。
“给师部发最后一份电文(通过可能残存的通讯渠道或传令兵)。”姚子青口述,“‘职部官兵现已弹尽粮绝,援军无望,然职责所在,唯有一死报国!宝山在,人在!宝山亡,人亡!职姚子青暨全体官兵叩首诀别!’”
真如指挥部,无声的悲恸
当这份诀别电文几经周折送到宋希濂手中时,这个铁打的汉子也瞬间红了眼眶。他紧紧攥着电报纸,指节发白。
“姚子青……李文华……我的好兄弟……”他喃喃道。他知道,宝山陷落只是时间问题,但他必须利用这用无数生命换来的时间,调整部署。
“命令!”他强行压下悲痛,“一、张振汉团转为就地防御,构筑阻击阵地,准备迎接日军下一步进攻!二、各部立即加强大场、闸北主阵地工事!三、后勤部门,全力向前线输送弹药!宝山的弟兄们为我们争取了时间,我们不能浪费!”
他走到地图前,目光越过宝山,望向更纵深的防线。宝山失守的缺口必须堵上,更残酷的战斗还在后面。系统的“磐石”任务尚未完成,他必须为那24小时负责。
“系统,使用‘战场应急通讯’权限,尝试恢复与宝山残部的联系,哪怕只有几分钟!”他需要确认情况,哪怕是最坏的消息。
夜幕再次降临,宝山城内的枪声、爆炸声逐渐稀疏,最终归于死寂。那寂静,比炮声更令人心悸。宝山,这座长江边的小城,已被鲜血彻底浸透。它的陷落,标志着淞沪会战进入了更加残酷、更加绝望的新阶段。
宋希濂站在指挥部外,面向宝山方向,庄严地敬了一个军礼。他知道,姚子青和他的弟兄们,可能已经兑现了他们的诺言。
“血,不会白流。”他低声发誓,“这笔血债,必要倭寇百倍偿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