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9章 初到鹿鸣(1 / 2)

鹿鸣郡座于汉国最北方,东临渤海,西接安陵,北靠燕山,地域广阔,人烟稀少。

一来是由于大部分土地贫瘠,地表多是裸露砂石,只能生长出大片的荒草,种下庄稼有四五分收成就算不错,因此百姓们大多以养殖牛马等牲畜为生。

二来是这里距元国较近,经常有元兵穿越燕山过来烧杀抢掠,寻常百姓经不起这样的折腾,只有城池附近才有百姓安居。

作为汉国北方最大的边塞,鹿鸣城最初只是军事要塞。因为有军队的驻扎,所以极少有元军敢来骚扰,大量的百姓向这里迁移,他们在要塞周围开垦出土地,喂养着成群的牛羊马匹,藉此来谋生。

慢慢的,这座要塞开始繁荣,演变成了一座城池。

陈渔站在高高的城楼上,俯瞰全城,这里是鹿鸣城最高的建筑。老将军邱子泰当年驻守鹿鸣时一力主张修了这座城楼,理由是,战时可作指挥之用。然而,当这座城楼建起来后,人们经常看到这位老将军捋着胡须悠闲的坐在城楼上晒着太阳下棋饮茶。

鹿鸣城分内城和外城。内城四里见方,城墙低矮,只有一人多高,因年久失修而变得残破不堪。

李延年到任后修了外城,外城七里见方,城高七丈,城墙极厚,可以供两辆马车并行,以沙土夯成,每夯一层便命百姓熬出粘稠的米汤浇在沙土上,工序极其烦琐,米汤干涸后,墙体便如石头一般坚硬,据说这座城墙坚固得连钉子都钉不进去。

为了修这座城池,李延年动员上万百姓,集整个鹿鸣郡之财力,穷七年之功才将这座外城建好。因为取了二七之数,所以鹿鸣城又被称作七七之城。紧邻隘口的一端,城墙高达七丈,树立了无数座可供射箭的碉楼。

陈渔一行到达鹿鸣城的时候,尾随而来的难民已近万人。

前来迎接的官员有三十几名,他们被这万人的队伍吓了一跳,当看清这队伍大部份都是衣着褴褛的灾民时,面色都有些不大自然。

宣读完圣旨后,官员们在前方带路,一路将陈渔一行引到一处院落前。

荒置已久的两进宅院,东西各带一座跨院,外加三间马厩。屋顶竟生出许多荒草,随着寒风左右摇摆,屋檐下结着许多蛛网。

修崖当即大怒,用朴刀指着一众鹿鸣官吏,怒道:“瞎了你们的狗眼,这哪里是人住的地方?”

众官吏都低头不语,无一人作答。

修崖更怒,厉声道:“管事的何在?”

众官吏像是事先商量好一般,依旧无人吱声。

修崖冷冷一笑,指了一名上了年纪的老吏道:“你来说与我听,这里主事的何在?”

老吏见实在躲不过去,这才上前颤颤巍巍道:“李大人回临安述职去了……”

这是一句没有价值的废话,等于没有回答,然而却又让人挑不出理来。

朝廷诏李延年回都城,并未削其官职,至于如何处理那是后话。所以老吏回答的没错,在陈渔没有到来之前,李延年确是这里的主事。

修崖冷哼一声,再次喝问:“你们这些人里难道没有管事的吗?”说着一刀劈在院内的一株槐树上,碗口粗的大树应声而断,巨大的树冠轰然倒下,刚好砸在房屋的一角,房屋本就年久失修,被这一砸,呼啦啦倒了半边,经年累月的灰尘四散飞扬,呛得众人一阵咳嗽。

慑于武力的震慑,院内一阵沉默。

修崖再要发作时,被陈渔拦住。

同样是一句没有价值的废话,陈渔却从老吏的嘴里听出了另一层意思:李延年还是这里主事人!当着一个新的郡守,暗示这层意思,是示威?还是在提示?其中用意耐人寻味。

陈渔从马车中缓步走了出来,对着修崖轻轻摆了摆手,然后意味深长的看了一眼那名老吏问道:“这是什么地方?”

老吏上前一步恭恭敬敬答道:“这里便是郡守府!不过……”说话间,老吏用眼角的余光瞟了一眼身后,继续说道:“这座郡守府自从邱大人走后就再没住过人,闲置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