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新浪潮下(2 / 2)

秘书通报,有两位客人来访,一位是之前接触过的一家广东电器厂的销售科长,姓马,另一位,则是一位三十多岁、穿着剪裁合体的西装、戴着金丝眼镜、气质精干却带着几分疏离感的陌生男子,介绍是某跨国电器品牌“赛科”(虚构品牌)驻华首席代表,中文名叫戴维·王。

肖霄心中一动,立刻请他们进来。寒暄落座后,那位马科长显得有些局促不安,搓着手,讪讪地说明了来意。原来,他们厂之前一直通过肖霄的公司,向华东地区的百货渠道供应收录机、电风扇等小家电,合作还算愉快。但最近,赛科公司找到了他们,提出了一个极具诱惑力,也极具排他性的“代工”合作协议。赛科提供品牌、技术标准和部分关键零部件,马科长他们厂负责生产,贴上赛科的牌子,由赛科庞大的、独立的销售网络进行全球(包括中国)销售。

“肖总,实在是……不好意思。”马科长额角冒汗,不敢看肖霄的眼睛,“他们给出的订单量非常大,而且价格……比我们自己做品牌,利润要可观得多。厂里……厂里开会研究,实在没办法拒绝……所以,我们这边跟您的合作,可能……下个季度开始,就要暂停了……”

肖霄的心猛地往下一沉。他理解马科长的难处,在巨大的利益和生存压力面前,选择是残酷的。但他更清楚地看到了这背后的图景:外资巨头凭借强大的品牌、资本和全球网络,正在以“代工”这种模式,迅速整合中国本土的生产能力,将无数像马科长工厂这样的企业,变成他们全球化棋盘上的一个棋子,一个纯粹的加工车间。而像他这样的传统贸易商,赖以生存的货源基础,正在被釜底抽薪!

“马科长,我理解贵厂的决定。”肖霄压下心中的波澜,语气尽量平和,“生意场上,合则来,不合则去。希望我们以后还有合作的机会。”

送走了满面羞愧的马科长,办公室里只剩下肖霄和那位戴维·王。

戴维·王推了推鼻梁上的金丝眼镜,脸上带着一种程式化的、无可挑剔的微笑,用流利但略带口音的普通话说道:“肖先生,久仰大名。我们赛科非常看好中国市场的潜力。这次来,除了和马厂长谈合作之外,也是希望能和肖先生这样的本地优秀企业家,有进一步的交流。”

他侃侃而谈,介绍了赛科辉煌的全球历史、强大的技术研发能力和雄心勃勃的中国市场战略。然后,话锋一转:“我们了解到,肖先生公司在华东地区的百货渠道有着深厚的根基。我们很欣赏这种本地化的优势。不知道肖先生有没有兴趣,成为我们赛科产品在华东部分地区的指定代理商?当然,具体的代理条款、市场保证金和年度销售任务,我们需要详细洽谈。”

他的话语礼貌而周全,但肖霄却从中听出了另一种意味。这看似是抛来了橄榄枝,实则是一种收编。成为外资品牌的代理商,意味着要放弃自己原有的部分业务和品牌尝试,完全纳入对方的体系,遵守对方制定的游戏规则,利润空间将被严格限定,自主性将大大降低。

是拒绝,坚守自己风雨飘摇的独立王国?还是接受,在巨头的羽翼下分一杯羹,却可能失去未来?亦或是,还有第三条路?

肖霄没有立刻回答。他站起身,再次走到窗前。窗外,浦江对岸的陆家嘴,一栋造型新颖的摩天大楼正在封顶,巨大的横幅在风中猎猎作响。那是时代前进的脚步声,清晰可闻,不容回避。

他回过头,看着戴维·王,脸上露出了一个同样客气而疏离的笑容:“感谢戴维先生和赛科的看重。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提议,我需要一些时间,和我的团队认真研究一下。毕竟,这关系到公司未来的发展方向。”

送走戴维·王,办公室里重新安静下来,只有空调低沉的运行声。肖霄坐回椅子上,感到一阵深深的疲惫。外资的降维打击,互联网的幽灵初现,传统渠道的萎缩,本土生产能力的流失……这些来自不同方向的压力,交织成一张无形的大网,将他和他一手创建的公司笼罩其中。

他知道,过去的成功经验,在面对这些新浪潮时,很可能已经失效。他必须重新学习,重新思考,必须在惊涛骇浪中找到新的航向。否则,无需任何阴谋与暴力,仅仅是无情的市场规律和时代变迁,就足以将他倾覆。

他拿起电话,拨通了李卫东的分机:“卫东,通知一下,明天上午九点,所有部门主管以上人员,到大会议室开会。我们有重要的事情要讨论。”

放下电话,他揉了揉眉心。窗外的阳光依旧炽烈,但他知道,商海的天空,已经风云变幻。真正的考验,刚刚开始。而这一次,他必须独自面对,做出关乎所有人未来的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