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4章 神仙打架(1 / 2)

一些旅游专栏作者和视频博主,开始将《青藏高原》作为背景音乐,制作关于高原风光的旅游攻略和纪录片。

卓玛那充满力量的歌声,配上壮丽辽阔的自然景观,产生了极强的视觉与听觉冲击力,极大地激发了人们的旅游欲望。

很快,多家旅行社反馈,咨询和预订前往青藏高原及相关线路的游客数量,出现了显着的增长,尤其是那些对自然风光和文化体验有深度需求的年轻游客和摄影爱好者。

他们中的许多人,都直言是听了《青藏高原》后,被歌声中描绘的景象所深深吸引,决定亲自去感受一下“那可是青藏高原”的壮美。

“听了《青藏高原》,我已经订好了去雪区的机票,此生必去一次!”

“歌声里的那种辽阔和神圣感,太让人向往了。”

“这才是音乐的力量,不仅能感动人,还能带动人去追寻诗和远方。”

这种现象,让文化和旅游部门都感到有些惊喜。

一首歌,竟然能产生如此直接和强大的旅游拉动效应,这在此前是极为罕见的。

这也让“问徵”这个名字,除了文学巨匠、音乐大师之外,又多了一层“文化风向标”乃至“旅游推手”的神秘色彩。

斯语在云顶苑,看着关于《青藏高原》带动旅游热的报道,神色平静。

这并非他创作这首歌的初衷,但却是文化影响力自然溢出的结果。

他乐于见到这种积极的变化,这证明了他所传播的文化,并非悬浮于空中,而是能够切实地反哺这片土地,激发人们对本国壮丽山河与多元文化的热爱与探索欲。

《茉莉花》的温柔传唱,与《青藏高原》的震撼引流,如同问徵音乐宇宙中两颗熠熠生辉的双子星,一婉约一豪放,一细腻一磅礴,共同向世界展示着东方文化无比丰富的层次与撼动人心的魅力。

而斯语,这位执笔人,在悄然间,又完成了一次对不同文化维度举重若轻的驾驭。

他的目光,或许已经投向了下一个,等待被他唤醒的,沉睡的文化瑰宝。

《青藏高原》带来的震撼余波尚未平息,就在乐坛和公众还在津津乐道于问徵如何将民族风与磅礴气势结合到如此极致时,言究堂音乐再次毫无预警地投下了两颗“音乐炸弹”,这一次,风格再度陡然一转。

《月亮之上》和《彩云之南》,两首风格迥异却同样抓耳的新歌,几乎在同一时间上线,再次以问徵之名,席卷了华音网和所有音乐平台。

《月亮之上》的前奏一响,便带着一股难以言喻的、融合了民族风与流行节奏的奇异魅力。

旋律中融入了悠扬的马头琴和铿锵的节奏点,营造出一种辽阔而富有动感的氛围。

而演唱者那高亢嘹亮、带着一丝野性的嗓音,一开口便抓住了所有人的耳朵:

“我在仰望,月亮之上,

有多少梦想在自由地飞翔——”

歌词意象宏大,将草原的辽阔与对梦想的追寻巧妙地结合在一起。

副歌部分旋律激昂上口,充满了力量感和传播性,尤其是那句极具辨识度的“哦耶~哦耶~”,几乎听一遍就能跟着哼唱。

这首歌,像是一匹挣脱了缰绳的骏马,在流行的草原上肆意奔腾,将民族元素以一种前所未有的、更贴近现代审美的流行姿态呈现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