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6章 雍城遗址(2 / 2)

他没有带助理,没有惊动任何人,只背着一个简单的行囊,带着一本厚厚的速写本和一支笔,如同一个最普通的采风者,融入了这片黄土地。

他的目的地,是历史上大秦帝国崛起的关键区域。

此行并非漫无目的的游历,而是为他计划中的鸿篇巨制——《大秦帝国》系列历史小说的第一部《裂变》,进行前期的实地考察与素材积累。

他深知,要写好这个波澜壮阔的时代,仅凭地球上的史料和想象是远远不够的,必须亲身感受这片土地的血脉与呼吸。

第一站,雍城遗址。

眼前的雍城遗址,没有想象中的巍峨宫阙,没有琉璃瓦在日光下流转的金辉,也没有雕梁画栋诉说昔日荣光。

目之所及,只有大片经过考古发掘后、用白色标识线精心勾勒出的黄土台基和残垣断壁。

那些线条如此规整,像一幅巨大的、写满注释的草图,试图向后来者解释这片土地的过往。

巨大的夯土台基,早已失去了最初的棱角与威严,如同被时光啃噬的巨兽骸骨,沉默地、近乎悲壮地匍匐在苍茫大地上。

天际线低垂,云层厚重,更衬得这遗址空旷寂寥。

游客寥寥,偶尔几声低语也迅速被风卷走,只留下天地间一片原始的荒凉,与一种沉甸甸的、压在心口的静。

斯语没有像其他游客那样,沿着指示牌规定的路线匆匆走过。

他仿佛被某种无形的力量牵引,偏离了主路,沿着一条被深秋枯草半掩的小径,独自走向遗址的更深处。

脚下是松软的泥土和窸窣的草叶,周遭是愈发浓重的历史气息。

他最终停在一段保存相对完好的城墙剖面旁。

这断墙像一道巨大的伤疤,亦像一册敞开的无字天书,向敢于凝视它的人,展露内部的肌理与岁月的刻痕。

墙体是由一层层黄土夯实而成,历经近三千年的风霜雨雪、日晒冰封,那土质竟已转化,不再是松散的颗粒,而呈现出一种岩石般的质地与姿态。

它带着北方土地最本质的深褐色,上面布满了雨水冲刷出的细小沟壑,以及时光凝固后的冷硬光泽。

斯语伸出右手,五指张开,如同举行一个古老的仪式,缓缓贴上那冰冷粗糙的墙面。

瞬间的触感传来——出乎意料,并非预想中泥土的绵软或易碎,而是一种极其致密、带有细微颗粒感的坚硬。

指尖传来的阻力,仿佛在触摸一块风化的砂岩,指甲用力划过,也难留下深刻的印记。

他的指尖变得异常敏感,开始细细描摹夯层之间那些清晰的界限。

每一层大约一掌宽,十二到十五厘米的厚度,均匀得令人惊叹。

层与层之间结合得异常紧密,几乎天衣无缝,可以想见当年那反复的、力量千钧的夯击,将松散的黄土与某种意志,一同砸成了坚不可摧的整体。

他打开随身携带的速写本,用铅笔快速记录下此刻的观察与体悟:

“雍城夯土,色深褐,质极密,指甲难刻。夯层均匀,约12-15厘米,层理分明,可见当时‘版筑’技术之成熟,纪律之严明。非一日之功,乃万民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