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缓缓抬起手,向下压了压。
这个动作似乎带着某种魔力,周围喧闹的声音竟然奇迹般地小了下去。
所有人的目光都聚焦在他身上,等待着他的开口。
斯语环视了一圈围得水泄不通的同学,目光平静,声音透过略显嘈杂的环境清晰地传开,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疏离:
“谢谢大家的厚爱。诗词乃心之所至,非表演之技。抱歉,让大家失望了。”
他的语气平和,却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坚定。
说完,他对顾磊和保安示意了一下。
趁着众人还在消化他这番话、一时有些愣神的功夫,安保人员赶紧奋力分开人群,开辟出一条狭窄的通道。
斯语不再停留,也不再回应任何呼喊,低着头,快步离开了这个让他感到有些窒息的是非之地。
在他身后,是无数道失望、遗憾却又依旧充满崇拜的目光。
“果然……诗仙就是有性格!”
“唉,要是能再听到一首就好了。”
“不过他说得也对,诗怎么能是表演呢……”
经此一遭,斯语更加坚定了减少公开露面的决心。
校园,这个他原本以为可以暂时栖身、保持相对低调的地方,如今也变成了需要小心应对的“战场”。
“诗仙”的光环太过耀眼,它所到之处,必然会引来无数的关注、期待与索取。
斯语知道,他必须尽快适应这种变化,找到在新的身份下,既能推进自己的计划,又能保护自身边界和隐私的平衡点。
而这条通往平衡的路,注定不会太平静。
“诗仙”的热度如同野火燎原,在网络上持续燃烧了数周之后,其影响力开始以一种更为深刻、也更为“霸道”的方式,渗透进大秦联邦文化教育的根基之中。
大秦联邦教育部下属的教材编审委员会,经过一系列严谨而迅速的研讨与评审程序后,正式发布公告:
为适应新时代文化传承与发展的需要,丰富学生人文素养,决定将近期涌现的优秀文学作品,特别是斯语(言吾)先生的部分诗词代表作,纳入下一学年修订的中小学语文教材之中。
具体入选篇目及学段如下:
小学低年级:《静夜思》——以其语言浅白、意境深远、情感普世,成为启蒙诗歌教育的绝佳范本。
小学高年级:《春晓》及《咏鹅》——培养对自然的热爱和初步的诗歌鉴赏能力。
初中阶段:《归嵩山作》、《我爱这土地》——前者领略山水情怀与隐逸志趣,后者感受深沉的家国情怀与爱国主义教育。
高中阶段:《将进酒》、《春江花月夜》——《将进酒》体会大秦气象与豪放诗风,感悟人生哲理;《春江花月夜》欣赏其恢弘意境、精妙构思与深刻的哲学思辨,作为古典诗词艺术的巅峰之作进行研读。
此公告一出,犹如在原本就未曾平息的“斯语热”上,又浇下了一桶滚油!
文化界、教育界一片欢腾,认为这是官方对斯语文学成就的最高肯定,也是推动传统文化活态传承、注入时代活力的重要举措。
沈钧儒、周文渊等文坛耆宿纷纷发表文章,盛赞这一决策的“远见”与“及时”。
然而,与学术界和成年人世界的赞誉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广大学生群体中弥漫开的一种极其复杂、堪称“冰火两重天”的情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