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4章 梨花白(1 / 2)

周围一些留意到这边交谈的人,也纷纷露出深思的神色。

斯语这种从创作理念层面的启发,比单纯的修改字句,显得更加高明和珍贵。

就在这时,回廊另一头传来一阵特别的动静。

只见几位老者拥簇着一位坐在轮椅上的耄耋老人缓缓行来。

老人虽年事已高,须发皆白,但精神矍铄,眼神清澈,脸上带着温和的笑容。

“是梅若鸿梅老先生!”有人低声惊呼,语气中充满敬意。

斯语也听闻过这位老人,是江南文坛真正的泰山北斗,也是沈钧儒会长的师辈人物,年近百岁,早已不问世事,平日深居简出,没想到今日竟也莅临这文宴。

梅老先生的到来,让现场气氛为之一肃,众人纷纷自发地让开道路,躬身致意。

沈钧儒会长连忙上前搀扶。

梅老先生摆摆手,示意大家不必拘礼,声音虽苍老却清晰:

“老朽听闻今日盛会,又有少年英才在此,心向往之,特来凑个热闹,诸位尽兴,不必管我。”

他的目光在人群中扫过,最后落在了斯语身上,带着几分好奇与审视,随即又温和地笑了笑。

有侍者推着梅老的轮椅,来到水阁视野最佳处。

老人并未动笔,只是静静地欣赏着满池风荷,偶尔与身旁的沈老低语几句。

然而,梅老的到来,无形中给这场文宴增添了更重的分量。

众人的创作似乎也变得更加慎重和投入。

斯语见孙铭已沉浸在自己的创作中,便不再打扰。

他回到自己的书案前,看着眼前的荷花莲蓬,心中微动。

他想起地球上一首并非直接咏荷,却与眼前闲适情境颇为契合的小诗,其语言朴实,却充满生活情趣和哲理。

他提笔蘸墨,在宣纸上写下:

《消暑》

细草摇头忽报侬,披襟拦得一西风。

荷花入暮犹愁热,低面深藏碧伞中。

这首诗没有华丽的辞藻,没有深刻的象征,只是用拟人化的手法,生动地描绘了夏日傍晚微风乍起、荷花仿佛怕热般躲到荷叶下的俏皮景象,充满了盎然的生趣和一丝幽默感。

写罢,斯语搁笔。

他这幅字,依旧算不上出色,但配合着这首清新活泼的小诗,倒也相得益彰。

很快,这幅作品也吸引了人观看。当人们读到“荷花入暮犹愁热,低面深藏碧伞中”时,都不禁会心一笑,仿佛看到了那娇羞躲藏的荷花,感受到了那片刻的清凉与惬意。

“妙!观察入微,生动有趣!”

“此诗别具一格,不尚雕琢,自有真味。”

“于无声处听惊雷,于平凡景中见诗心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