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2章 治愈?致郁!(2 / 2)

【“推荐给备考压力大的同学,听《海底》放松一下,瞬间感觉考试都不是事儿了!”

(评论:是的,听完觉得人生都没意义了,还考什么试?)】

【“情侣必听!超级浪漫的《海底》,让你和tA的感情更加深刻!”

(评论:和男朋友一起听的,现在抱头痛哭,互相问‘你会离开我吗?’,这算加深感情了吗?)】

【“失恋的朋友看过来!《海底》陪你度过最难熬的时光!”

(这条倒是没骗人,伤”)】

这种“骗进来杀”的行为,形成了一种诡异的狂欢。

许多人明知是“陷阱”,却依然怀着“我倒要看看有多致郁”的好奇心,或者“让我也体验一下那种极致悲伤”的自虐心态,点开了《海底》的链接。

结果便是,《海底》的播放量、分享量以惊人的速度暴涨。

评论区成了大型“哭坟”现场和“被骗”打卡地。

【第1038个被骗进来的,报告组织,已阵亡。】

【本来今天心情挺好的,手贱点开了……现在急需一本《笑话大全》救命。】

【我妈问我为什么哭着玩手机,我给她放了《海底》,现在我们一起哭。】

【问徵(斯语)!你是个狠人!我服了!】

【虽然被骗了,但……这首歌真的唱到心里去了,谢谢。】

甚至连一些知名的乐评人和心理学家也加入了讨论。

他们一方面提醒大众,这首歌情绪浓度极高,心理承受能力较弱或正处于抑郁状态的人需谨慎聆听。

另一方面,他们也指出,这种集体性的“受骗”和情感宣泄,某种程度上形成了一种另类的“情感疗愈”。

在安全的网络环境中,通过共同体验一种极致的悲伤,反而能够释放日常积累的负面情绪,产生奇妙的共鸣与连接。

“《海底》现象”再次证明了斯语(问徵)那可怕的、操控听众情绪的能力。

他仿佛一个冷静的解剖师,用旋律和歌词,精准地剖开现代人内心深处共有的孤独与脆弱,然后将其赤裸地展现在所有人面前。

云顶苑内。

顾磊看着《海底》各项破纪录的数据,以及网络上那“哭诉”与“骗听”齐飞的盛况,表情复杂。

“老板,《海底》的反馈……非常强烈。只是方向有点……出乎意料。”

斯语正在浏览一份关于古代建筑榫卯结构的资料,闻言头也没抬。

“意料之中。”

他早就知道,《海底》这样的作品,一旦出现,必然会引发两极分化的反应和这种另类的传播方式。

人类的的情感,本就是复杂而矛盾的。有时,直面最深沉的悲伤,反而是一种另类的勇敢和宣泄。

他放下资料,目光投向窗外。

《海底》的余波尚未平息,而他,已经在构思下一个作品了。

或许,在让众人沉入“海底”之后,是时候,该给他们一缕能穿透水面的“光”了?

他的指尖,无意识地在桌面上敲击出一段轻快而充满希望的节奏雏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