桌上摆满了从附近餐馆打包回来的饭菜和啤酒。
“来来来,看看今年有啥新活儿!”赵航举起啤酒罐,气氛热烈。
晚上八点整。
电视屏幕上,熟悉的春晚片头动画和开场音乐并未如往年般准时出现。
取而代之的,是一段短暂的黑屏,随即,一行优雅的字幕浮现:
作曲:斯语
演奏:帝都民族乐团
紧接着——
“咚锵——咚咚锵——!”
热烈、奔放、极具冲击力的锣鼓声如同蓄势已久的春雷,猛然炸响!瞬间穿透了千家万户的电视音响!
高亢嘹亮的唢呐紧随其后,吹奏出那喜庆昂扬、带着浓郁乡土气息的旋律!
这声音,如同在平静的湖面投下巨石,瞬间激起了千层浪!
江南省,林知远家。
正夹起一块鱼肉准备送入口中的林知远,动作猛地顿住。
他倏然抬头,目光锐利地投向电视屏幕,脸上写满了惊愕与难以置信。
“这旋律……这配器……是谁?竟然是斯语先生的手笔!他……他竟然为春晚写了开场曲?!”
作为最早发掘并推崇斯语(言吾)诗词的古典文献专业学生,他对斯语在音乐领域的成就也一直密切关注。
这熟悉的、却又焕然新生的民族音乐风格,让他瞬间联想到了那首惊艳的《春江花月夜》。
“这开头……不一样啊!好热闹!”他的父亲也放下了酒杯,侧耳倾听。
中原省,老陈家。
原本靠在藤椅上,神色放松的老陈,在锣鼓和唢呐响起的刹那,不由自主地坐直了身体。
他那双阅尽沧桑的眼睛里,迸发出一种明亮的光彩。
“这……这才是过年的动静!”他喃喃自语,脸上露出了今晚第一个发自内心的笑容,“锣鼓喧天,鞭炮齐鸣!对味儿!太对味儿了!”
他的小孙女也被这热闹的声音吸引,从沙发上爬了起来,好奇地看着电视,“爷爷,这个好听!”
帝都,那个三代同堂的大家庭。
喧闹的客厅,在那极具穿透力的锣鼓唢呐声中,竟然奇迹般地安静了一瞬。
追逐打闹的孩子停下了脚步,收拾碗筷的大人抬起了头,所有人的目光都不约而同地聚焦在电视上。
“哟!今年开场换风格了?”一个年轻人惊讶道。
“这曲子……够劲儿!听着就提气!”老爷子用力拍了一下大腿,眼中满是赞赏,“比往年那些软绵绵的开场强多了!”
星辉艺术大学学生公寓。
赵航和同学们在听到开场的瞬间,几乎同时“卧槽”了一声。
“这编曲!这气势!是斯语学长的作品!太厉害了!”赵航激动地指着投影屏幕,“他居然不声不响搞了个春晚开场!”
“牛逼啊!这开头直接把我炸醒了!”旁边的同学兴奋地灌了一口啤酒。
电视里,《春节序曲》继续流淌。
行板部分轻快流畅的旋律,仿佛是人们忙碌而喜悦地准备着年货,互道祝福。
慢板部分双簧管深情的独奏,又勾起了无数游子对家乡、对亲人的思念,温馨中带着一丝感伤。
而当乐曲进入尾声,所有乐器再次齐鸣,将那股欢腾、喜庆、普天同庆的气氛推向最高潮时,那种震撼人心的力量,通过电波传遍了神州大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