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越走到书架前,目光扫过书架上的标签,“北冥神功手札(逍遥子亲着)”几个字格外醒目,标签是用红色丝线绣的,代表着核心典籍。就在他的目光触及标签的瞬间,腰间的云纹玉扳指突然发烫,一股精纯的逍遥真气顺着经脉涌入识海,这股真气比之前感受到的更加强盛,却依旧温润,没有丝毫霸道之感。
他伸手取下那本手札,入手比之前的典籍更显厚重,鲛绡书套上的云纹是立体绣制的,摸上去凹凸有致,像是真的在流动。翻开第一页,是逍遥子亲书的题字:“北冥者,海之极也,能纳百川,亦能化万物,武学之道,亦然。不执于刚,不困于柔,方为逍遥。”字迹飘逸洒脱,却透着一股包容万象的气度,墨色虽淡,却历久弥新——这是用南海的“千年墨”书写的,能永久保存。
手札的纸页是用特制的桑皮纸制成,比寻常的纸更厚更韧,表面带着细微的纹理,摸上去粗糙却舒服。上面的字迹清晰可辨,除了北冥神功的功法口诀,还有逍遥子亲手绘制的经脉运行图,图上用朱笔标注着经脉的走向,重要的穴位用红点标出,旁边还画着真气流转的箭头。朱笔的颜色鲜艳,显然是后世弟子重新描摹过的——这是灵鹫宫的规矩,每五十年会由宫主亲自描摹一次典籍,确保字迹清晰。
“这朱笔是用雪莲汁和朱砂混合制成的,”明慧宫主解释道,“既能让字迹鲜艳,又有防虫的功效。上次描摹是十年前,由青薇师姐负责的,她的字和童姥祖师最像,你看这箭头的走势,是不是和祖师的笔迹很像?”林越仔细对比,果然发现朱笔的笔触与逍遥子的墨笔有几分相似,却又多了几分女子的细腻。
手札中除了功法和图谱,还有逍遥子的批注,其中一段写道:“昔年与丐帮洪七公论武,其降龙掌刚猛无俦,然刚极易折;后遇桃花岛黄药师,其落英剑灵动飘逸,然柔难御刚。北冥之功,非为克刚制柔,实为融刚化柔,刚柔相济,方为正道。”看到这段批注,林越心中一震——原来逍遥子竟与洪七公、黄药师有过交集,这也解释了为何黄药师的手札中会提及逍遥派。
他逐页翻阅,当看到“以意引气,吸彼之劲,化吾之用,非为夺人功力,实乃融彼之长。如大地纳百川,非夺其水,实乃养其田”时,识海突然亮起一道强光,面板的提示如潮水般涌现,比之前在灵鹫宫时更加清晰,显然是与逍遥子的道韵产生了深度共鸣:
强光散去时,林越只觉得脑海中一片清明,过往在襄阳城苦修的记忆如潮水般浮现,每一个细节都清晰无比,仿佛就发生在昨天。
三十年前的襄阳城头,寒风凛冽,他刚拜郭靖为师,学习降龙掌的“亢龙有悔”。郭靖握着他的手,一遍遍教他运气:“这一掌要刚猛,却不能鲁莽,需留三分后劲。”可他年轻气盛,总想着“一击破敌”,每次出掌都用尽全身力气,经脉被刚猛真气冲击得剧痛难忍。有一次,他一掌击在城墙上,竟震得自己虎口开裂,鲜血直流。郭靖看着他的伤口,叹了口气:“越儿,武学如做人,刚不可久,柔不可守,你这般只知刚猛,迟早会伤到自己。”当时他似懂非懂,只觉得师父太过保守。
二十年前的桃花岛,春暖花开,黄药师教他落英神剑。“这剑法要灵动,如落英缤纷,让敌人摸不透你的招式。”黄药师手持玉箫,轻轻一点,便避开了他的剑锋。可他练惯了降龙掌的刚猛,总在剑尖触及敌人前忍不住发力,结果往往是剑势已老,被黄药师轻易化解。有一次,他因发力过猛岔了气,疼得倒在地上,黄药师蹲在他身边,递给他一朵桃花:“你看这桃花,风一吹就动,却不会折断,为何?因为它顺势而为,不与风争。你的剑法,太想‘争’了。”
十年前的襄阳内城,蒙古大军攻城,一名蒙古高手挥舞着重锤,朝着他的胸口砸来。他当时已练成大罗不灭体,仗着肉身坚硬,硬生生接下了这一锤。锤力刚猛,他虽未受伤,却被震得连连后退,内力在经脉中乱冲乱撞,险些脱力。郭破虏扶住他,急道:“林大哥,你为何不避?”他当时喘着气说:“我若避了,身后的百姓就危险了。”可现在想来,若不是内力紊乱,他本可以更快地反击,保护更多人。
而此刻,北冥神功中“化劲”的口诀与这些记忆交织在一起,他突然明白:当年练降龙掌时,若能以“化”代“抗”,让刚猛真气顺着经脉自然流转,而非强行冲击,虎口就不会开裂;学落英剑时,若能以“吸”补“泄”,将散逸的剑气重新凝聚,就不会因发力过猛岔气;接蒙古重锤时,若能以“引”转“击”,借对方的力道反震回去,就不会内力紊乱。这些困扰他多年的难题,竟在逍遥道韵的共鸣中迎刃而解。
“先生可是有什么感悟?”明慧宫主见他神色变幻,从最初的痛苦到后来的豁然开朗,不由得轻声问道。她能清晰地感受到林越周身的真气变化,原本刚猛如岳的大罗真气,此刻竟多了几分逍遥真气的灵动,两种截然不同的真气在他体内流转,如江河汇入大海,毫无冲突之感,反而相互滋养,愈发浑厚。
“逍遥武学,果然博大精深。”林越合上手札,眼中满是惊叹,他的声音带着一丝激动,“我早年练降龙掌,只知‘刚猛破敌’,却不知‘刚极易折’;后来学落英剑,只悟‘灵动闪避’,却不懂‘灵动中藏稳扎’。今日读北冥神功,才明白‘纳’与‘化’的真谛——所谓武学圆融,并非招式的叠加,而是心法的互通。就像北冥能纳百川,我的武学,也能纳降龙之刚、落英之柔,化为己用。”
“先生说得是。”明慧宫主走到溶洞深处的一处石壁前,石壁上刻着“逍遥传承,薪火不绝”八个大字,字体苍劲有力,是童姥祖师的手迹。大字下方,刻着一排排小字,那是历代灵鹫宫弟子的名字,从最早的逍遥子弟子,到如今的青芽小弟子,密密麻麻,足有数百个名字。“童姥祖师曾说,典籍是死的,人是活的。每一代弟子都有自己的感悟,这些感悟积累起来,才是逍遥派真正的财富。”
她指着石壁上的一个名字:“这个‘阿古拉’,是百年前的藏族弟子,他将逍遥真气与藏传佛教的吐纳法结合,创造出‘雪域真气’,让灵鹫宫的内功更加适合在高原修习。还有这个‘苏婉儿’,是汉族弟子,她擅长医毒之术,在《逍遥医典》上补充了很多治疗高原病的药方,救了很多牧民的命。”
林越走到石壁前,伸手触摸那些刻字,指尖传来石壁的微凉与真气的温润。他能感受到,这石壁中蕴含着历代逍遥弟子的真气残韵,这些残韵交织在一起,形成一道无形的屏障,守护着琅嬛福地的典籍,也守护着逍遥派的传承。他仿佛看到了历代弟子的身影,他们或在洞内苦读,或在洞外坚守,用自己的方式践行着“逍遥传承,薪火不绝”的誓言。
“对了,宫主,”林越突然想起一事,他从怀中取出明慧宫主之前送他的寒月刀,“上次青石镇之战,我虽击退了李秋水,却也发现她的小无相功极为诡异,能模仿各路武学的招式,若不能找到其破绽,下次交手难免会吃亏。琅嬛福地中,是否有关于‘小无相功破解之法’的记载?”
“先生放心,童姥祖师早有准备。”明慧宫主点头,带着他走到右侧最里面的书架前,这里的典籍都用黑色的鲛绡书套包裹,代表着“御敌之术”。她取下一本蓝色封皮的典籍,封面上写着《无相破法》,字迹是童姥祖师的,带着一股凌厉之气,“这便是童姥祖师亲手所写的破解之法,里面详细记载了小无相功的破绽,还有针对不同模仿招式的应对之策。”
林越接过典籍,入手沉重,显然是用更厚的桑皮纸制成的。翻开第一页,便看到童姥的批注:“无相者,无本也,仿人武学,如无根之木,虽茂一时,终会枯萎。其破绽有三:一曰‘意不真’,仿刚则无刚意,仿柔则无柔韵;二曰‘气不纯’,真气流转滞涩,不如原功顺畅;三曰‘招不连’,模仿多为单式,难以连贯成势。破之法,在‘以意破形’,以自身真意击其虚处,其功自破。”
典籍中还记载了具体的例子,比如“若李秋水以小无相功模仿天山六阳掌,其掌风虽暖,却无‘阳生万物’之生机,可以自身六阳掌的暖意相击,其仿造掌力自会溃散”;“若模仿降龙掌,其力道虽足,却无‘守护苍生’之刚意,可以大罗真气的厚重相抗,借化劲引其力反震自身”。
“当年童姥祖师与李秋水交手数十次,才总结出这些破绽。”明慧宫主解释道,“她们年轻时经常一起练招,童姥对李秋水的武功了如指掌。这本《无相破法》是童姥晚年所写,融合了她一生的对战经验,是专门用来克制李秋水的。”
林越继续翻阅,看到其中一页画着李秋水的招式轨迹,旁边用红笔标注着“虚点”——这是小无相功模仿招式时的发力弱点。他想起在青石镇与李秋水交手时,她模仿天山六阳掌的第七式,掌势在中途有一个细微的停顿,当时他以为是自己的错觉,现在看来,那正是“招不连”的破绽。
“有了这本典籍,下次再遇李秋水,我便有十足的把握胜她。”林越合上典籍,眼中满是坚定。这句话并非狂妄,而是基于对自身实力的认知和对破绽的掌握——他的守护剑意本就纯粹,正好克制小无相功的“意不真”;大罗真气与逍遥化劲融合后,又能破解其“气不纯”;再加上对“招不连”破绽的了解,击败李秋水只是时间问题。
夕阳西下时,洞顶的夜明珠渐渐从淡绿转为淡蓝,提示着天色已晚。林越才与明慧宫主离开琅嬛福地,取出玉符的瞬间,瀑布水流重新合拢,将洞口遮蔽,仿佛从未有人来过。走出瀑布,回望那道垂落的水流,在夕阳的映照下泛着金光,林越仿佛看到了逍遥派历代弟子的身影:逍遥子祖师在洞内书写手札,童姥祖师在雪地里练掌,青薇师姐在石壁上刻下批注,青芽小弟子在书架前认真阅读……他们都在用自己的方式,守护着这份传承。
林越摸了摸腰间的云纹玉扳指,它依旧散发着温润的气息,比之前更加明亮,像是吸收了琅嬛福地的真气。体内的真气则在逍遥道韵的滋养下,愈发圆融浑厚,大罗不灭体的厚重、降龙掌的刚猛、落英剑的灵动与逍遥真气的飘逸交织在一起,形成一道独特的真气屏障,护体的同时,还能自动吸收空气中的灵气。
“李秋水若再来犯,我便有把握胜她了。”林越望着缥缈峰下的万家灯火,那是牧民们的帐篷,此刻正透出温暖的光芒,与天上的星光相互映衬。“不过我们也不能被动防御,明日我想下山一趟,联合扎西大叔、阿依姑娘他们,组建牧民联防队。”
他顿了顿,说出自己的计划:“藏族牧民擅长骑射,可组成骑兵队,负责巡逻和追击;羌族牧民熟悉草药和陷阱,可在山下的要道设置陷阱,还能负责伤员的救治;汉族牧民擅长耕种和后勤,可负责粮草的储备和运输。灵鹫宫的弟子则负责传授武学,青珞师姐擅长刀法,可教牧民们基础的刀法;青瑶师姐擅长轻功,可教牧民们如何在雪地里快速移动;青薇师姐伤好后,可教大家天山六阳掌的基础招式,用于自保。”
“先生考虑得极为周全!”明慧宫主眼中露出赞许之色,她之前也有过类似的想法,却没想到林越能将各民族的特长如此精准地结合起来。“我这就让人准备粮草和兵器,明日一早,我与先生一同下山。另外,我会让青岚师姐带着执法弟子,协助牧民们修建防御工事,在青石镇周围挖战壕、设鹿角,形成第一道防线。”
“还有,”林越补充道,“我们可以让阿依姑娘带着羌族牧民,在缥缈峰的山道上设置‘真气陷阱’——用逍遥派的基础吐纳法,将真气注入石块中,西夏兵踩到时,石块就会发出声响,提醒我们有敌人入侵。这样内外结合,既能主动防御,又能及时预警,才能真正守住这缥缈峰。”
明慧宫主拍手称赞:“这个主意好!逍遥派的基础吐纳法简单易学,牧民们只需练半个月就能掌握。我明日就让阿依姑娘来灵鹫宫,由青瑶师姐教她吐纳法。”
林越笑了笑,将《北冥神功》手札放回书架,又取下一本《凌波微步图谱》。图谱的封面上,除了逍遥子的题字,还有几行后世弟子的批注,其中一行写道:“凌波微步,看似飘逸,实则根基在‘稳’,踏雪无痕时,需以真气凝于足尖,如雪莲立雪,根稳方能姿逸。”落款是“青薇,元佑三年冬”。
“这是青薇师姐的批注。”明慧宫主解释道,“她当年为了练凌波微步,在雪地里站桩三个月,足尖冻得青紫也不肯放弃,后来她将牧民踏雪的技巧融入步法,让凌波微步在雪地中更显迅捷。上次青石镇之战,她便是靠这改良后的步法,避开了李秋水的白虹掌力。”
林越翻阅着图谱,结合批注细细琢磨,脑海中不由自主地将凌波微步与桃花岛的“落英缤纷步”对比。落英步重“乱中取巧”,适合在复杂地形中闪避;凌波微步重“流转自在”,适合在开阔地快速移动,若将两者结合,既能在乱战中灵活闪避,又能在追击时迅如闪电。这个念头刚浮现,体内的逍遥真气与落英真气便自动呼应起来,步法的运行轨迹在脑海中清晰呈现。
夜色渐浓,缥缈峰的星空格外璀璨,比襄阳城的星空更显清澈,能清晰地看到银河的轨迹。林越站在逍遥殿的平台上,运转着体内圆融的真气,大罗不灭体的厚重、降龙掌的刚猛、落英剑的灵动与逍遥真气的飘逸交织在一起,形成一道独特的真气屏障。他缓缓睁开眼,掌心真气凝聚成淡金色与青白色交织的光团——这是两种武学融合的证明。不远处,灵鹫宫的巡逻弟子举着灯笼走过,灯笼的光晕在雪地上投下晃动的影子,与远处牧民帐篷的灯火遥相呼应。林越知道,这只是他在天龙世界的传承之路的开始,琅嬛福地的典籍为他打开了新的大门,而接下来联合牧民组建联防队、抵御李秋水与西夏兵的守护之战,将是他践行“逍遥守护”之道的最好试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