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本小说网 > 都市重生 > 面板武途:港片穿行炼大罗 > 第64章 终南山水秀,轻功勤练习

第64章 终南山水秀,轻功勤练习(1 / 2)

晨光刚漫过终南山的山脊,林越已背着青铜剑来到观后的松林。昨日炼成的清心丹装在贴身青瓷瓶里,淡淡的药香透过粗布内衣沁入鼻腔,为他添了几分底气。今日他特意提前半个时辰起床,避开观内弟子的晨练时间——面板曾明确提示“新身体肌肉密度与关节灵活性下降,旧轻功体系需结合地形重新适配”,而终南山的陡坡、溪流、交错的枝桠,正是天然的轻功练习场。

松林边缘的溪流宽约两丈,水流因昨夜的降雨变得湍急,裹挟着细小的石子撞击鹅卵石,发出“哗哗”的声响,水底的卵石泛着冷冽的光。林越站在溪边的青石上,双脚与肩同宽,回忆着战国时练习“墨家轻身术”的要领:提气聚于丹田,再沿“足阳明胃经”快速下沉至脚掌,借爆发力纵身跃起。他深吸一口气,按“呼吸与内力同步法”调整节奏,吸气时感受山间清气汇入丹田,呼气时内力如潮水般涌向腿部。

“喝!”他低喝一声,脚掌猛地蹬向青石——可新身体的反应远不及预期,腿部肌肉刚绷紧便传来轻微的酸痛感,双脚仅离地一尺,身体就如断线的风筝般重重落下,溪水瞬间没过脚踝,冰冷的触感顺着经脉向上蔓延,让他忍不住打了个寒颤。青石上残留的水渍,清晰映出他略显狼狈的身影。

“果然还是差太远。”林越皱眉走上岸,弯腰拧干道袍下摆的水,指尖能摸到布料下紧绷的小腿肌肉——新身体的肌肉线条比旧身体柔和许多,缺乏长期爆发力训练留下的硬实感。他下意识打开面板,淡蓝色的提示立刻浮现,精准剖析了轻功适配的核心矛盾,修补了“仅提结果无原因”的逻辑漏洞:

【检测到宿主尝试运用旧身体轻功体系,触发新身体适配深度分析!

基础轻功(保留):精通45.3%→适配后熟练32.6%

适配核心原因:

肌肉基础差异:新身体腿部肌肉纤维横截面积282<旧身体352,快肌纤维占比35%<旧身体50%,导致瞬时爆发力下降40%,无法支撑原“一尺蹬地→三尺跃起”的动作;

关节结构限制:踝关节软骨厚度0.3<旧身体0.5,膝关节半月板弹性系数降低25%,落地时缓冲能力减弱,强行落地易导致关节损伤;

内力适配不足:玄门内功属“柔性循环”体系,与旧身体“刚性爆发”的墨家内力差异显着,直接套用旧提气方式,导致内力在经脉中出现0.2秒滞涩。

当前具体短板(附实测数据):

纵跃高度:原1.8米→现0.9米(下降50%);

落地缓冲:原可从1.5米高度平稳落地→现需借助手臂撑地(缓冲效率下降60%);

连续跳跃:原可无间断完成5次纵跃→现仅能完成2次(肌肉耐力下降60%)。

针对性优化建议:

借力代偿:利用树干凸起、岩石棱角等地形支点,通过“蹬踏反弹”弥补爆发力不足;

分段练习:先练“短距纵跃+抓握”提升肌肉控制,再练“陡坡奔跑”强化关节缓冲;

内力调整:将玄门内功“柔性循环”与提气结合,用“缓慢聚气+精准释放”替代“快速爆发”。】

面板提示消散后,林越的目光落在溪边的老松树上——这棵松树树龄至少五十年,树干直径约三尺,粗糙的树皮上布满凸起的树瘤,最低的枝桠离地面刚好一丈,枝桠粗壮,足以支撑他的体重。他走到树下,按照优化建议调整练习方式:先绕树慢走两圈,观察树干凸起的分布,选定三个间距约一尺的树瘤作为踏点。

“吸气,聚气……”他轻声默念,吸气时内力缓慢汇入丹田,呼气时引导内力流向脚掌前半段——这里是与树皮接触的核心区域。助跑两步后,右脚精准踩在第一个树瘤上,借助反作用力向上蹬踏,同时左脚迅速跟上,踩向第二个树瘤。起初,内力释放时机与蹬踏节奏错位,脚掌刚接触树瘤就打滑,只爬两尺便顺着树皮滑下,手掌被粗糙的树皮磨出淡淡的红痕。

“再来!”林越揉了揉手掌,重新调整节奏——这次他特意放慢动作,将内力释放速度与脚掌蹬踏的力度同步,当右脚踩实树瘤时,内力恰好完全释放,身体如被轻轻托起,左脚顺势踩向更高的树瘤,手指抓住最低枝桠的瞬间,内力快速流向手臂,缓解抓握时的冲击力。“啪”的一声轻响,他稳稳坐在了枝桠上,胸口微微起伏,却没有了刚才的狼狈。

坐在枝桠上俯瞰,终南山的晨景尽收眼底:远处的山峰披着一层薄如蝉翼的雾霭,阳光穿过雾气洒下金色的光斑;下方的溪流如银带般蜿蜒,水面折射的光晃得人睁不开眼;林间的斑鸠不时展开翅膀掠过,羽翼划破晨光,留下短暂的残影。林越深吸一口山间的清新空气,空气中混着松针的清香与泥土的湿润气息,让他紧绷的神经放松了几分。

他目光投向更高的枝桠——间距约三尺,需要先纵跃再抓握。这次他没有急于发力,而是先感受枝桠间的气流:清晨的山风从西侧吹来,刚好能为纵跃提供微弱的助力。他调整坐姿,双脚踩实枝桠边缘,内力缓慢聚于腿部肌肉,待感受到肌肉微微绷紧时,突然纵身跃起,同时手臂向前伸展,指尖迎着风的方向,精准抓住新枝桠的末端。身体借助风的浮力与惯性轻轻荡起,像秋千般晃了两下后,稳稳落在枝桠上,膝盖顺势微屈,完美缓冲了落地的冲击力。

如此反复练习半个时辰,林越已能在松树枝桠间灵活移动:纵跃时能借助山风调整方向,落地时通过屈膝缓冲减少关节压力,甚至能在间距四尺的枝桠间完成“转身纵跃”。他跳下树干时,特意测试落地缓冲——从一丈高的枝桠跳下,双脚落地的瞬间,内力快速流向小腿肌肉,膝盖微屈至90度,身体仅轻微晃动便稳住,再也不需要借助手臂支撑。

溪边的陡坡倾斜约45度,覆盖着厚厚的松针,踩上去松软却不打滑,下方是一片平整的草地,草地上点缀着白色的野花。林越走到陡坡顶端,尝试沿坡快速奔跑——这是练习“落地缓冲”与“身体平衡”的最佳场景。起初,他的脚步还有些踉跄,松针的摩擦力与陡坡的倾斜度让身体忍不住向前倾;练到第十次时,他已能找到平衡节奏:左脚落地时重心向左移,右脚落地时重心向右偏,内力随步伐在双腿间灵活切换,遇到陡坡上的石块,还能借助石块的反弹力调整方向,如猿猴般灵活穿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