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本小说网 > 女生言情 > 京城,我挡住了吴三桂和清军 > 第280章 西迁悲歌 扎根秦城

第280章 西迁悲歌 扎根秦城(1 / 2)

崇祯十八年的初春,寒意尚未完全从陇山蜀水间褪去。

一支庞大的、望不到尽头的队伍,正沿着崎岖的古道,缓慢而艰难地向西蠕动。这便是自焚毁的汉中城撤出的大顺军残部及其裹挟的近二十万百姓。

队伍中弥漫着难以言喻的悲怆与茫然。曾经席卷天下的闯王大军,如今已是伤痕累累,失去了往日的锐气。

士卒们面带菜色,衣甲不整,沉默地赶路。而被裹挟的百姓更是凄惨,扶老携幼,哭声时断时续,他们被迫离开故土,前途未卜,不知脚下的路将通向何方,未来的命运又将如何。

整个迁徙队伍,如同一道流动的伤口,烙印在苍茫的陇南大地之上。

经过前军将领田见秀等人的开路和整顿,队伍总算克服了路途的艰险,穿越了陇南的山丘河谷,终于抵达了此行的初步目的地——陇右重镇秦州城下。

当这座古老的城池出现在视野中时,许多疲惫不堪的军民眼中重新燃起了一丝微光。

秦州,素有“陇上江南”之称,由东关、大城、中城、西关、伏羲城五座城池相连,构成“五城连珠”的独特格局。清澈的渭河水从中蜿蜒穿过,四周山峦环抱,虽处西北,气候却比李自成的陕北故乡温润许多,田野间已可见初春的点点绿意。

然而,这座看似坚固的城池,却并未给予他们任何抵抗。承平日久,武备早已松弛不堪,城内仅有的千余旧明卫所兵,听闻连汉中坚城都已焚毁,凶名在外的“流寇”大军压境,早已吓破了胆。

未等大顺军制作任何攻城器械,甚至未曾派出一兵一卒试探,守城官吏和将领便忙不迭地打开了城门,几乎是带着几分谄媚地出迎,实则就是毫不抵抗地举手投降了。

兵不血刃地进入秦州,对于一路颠沛流离、见惯了厮杀的大顺军而言,竟有种不真实的感觉。

李自成下令,大军分驻秦州各城及外围关隘,并采纳顾君恩的建议,严令约束士卒,不得肆意劫掠,以安定人心。

面对骤然获得的相对稳定环境和这座颇具规模的城池,繁杂的善后工作千头万绪。

安抚流民、分配居所、清查仓廪、恢复市集、维持秩序……这一切,李自成尽数交给了能力出众、心思缜密的军师顾君恩。

现在的顾君恩,早已经不是往日的顾君恩。他是个文化人,更是个聪明人。

刘体纯在山东所做的一切,深深地影响了他。说严重点,如同黑暗中出现的火炬,照亮了他前进的道路。

故此,他已经有了建立根据地,稳扎稳打,逐步壮大的想法。

顾君恩深知,欲扎根此地,必先稳固人心。

他做的第一件事,便是请示李自成后,着手整顿土地。秦州周边有不少因战乱、逃亡而荒芜的无主之地,亦有一些依附前明官府的劣绅产业被查抄。

顾君恩带着吏员,根据军中花名册,对战功、资历进行核定,将部分土地分赏给有功将士。

在西关外的一处坡地上,老兵张驼子,一个跟随李自成从陕北打到北京又败退至此的老营弟兄,因为作战勇猛,腿上还留着箭伤,分得了三十亩上好的水浇地。

他带着老婆和半大的小子,踩着属于自家的田埂,那干裂粗糙的手抓起一把黑土,激动得老泪纵横,喜滋滋的说:

“娃他娘!看到了吗?地!咱自家的地!再不用四处飘着,给人当枪使了!以后……以后咱就在这儿扎根了!”

他的儿子兴奋地在田地里奔跑,仿佛已经看到了秋日金黄的麦浪。

类似的情景在秦州四郊不断上演,此举极大地安定了军心,尤其是那些老营骨干,开始真正将秦州视为可以安身立命的家园。

转眼便是春节。尽管天下板荡,但年还是要过的。

这是大顺军入驻秦州后的第一个新年,意义非凡。顾君恩再次建言,秦州官仓中尚存部分历年积存的粮秣,虽不丰裕,但可拿出部分,开设粥棚,赈济城中贫苦无依的百姓以及随军而来、处境凄惨的流民。

除夕那天,大城和伏羲城外的空地上,架起了十几口大锅。热气腾腾的粟米粥散发着粮食特有的香气,吸引了无数面黄肌瘦的民众。

他们捧着破碗,排着长队,眼中充满了渴望与一丝难以置信的感激。

一个裹着破旧棉袄的老妇人,领到一碗浓稠的热粥后,颤巍巍地就要下跪,被维持秩序的顺军小校扶住。

老妇人哽咽道:“老天爷……不,是闯王……是闯王活命啊!这兵荒马乱的年景,官家还能想着我们这些快入土的老骨头……”

旁边一个带着两个瘦小孩子的母亲,一边小心地喂孩子喝粥,一边低声对孩子说:“记住,是城里的‘新官府’给的粥,让你们过年不至于饿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