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泉州渐浓的年节松弛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山东半岛特别是渤海湾一带,那日益绷紧的临战气氛。尽管表面上依旧平静,但无形的战争壁垒正在迅速构筑。
时值腊月,凛冽的北风如同刀子般刮过登州沿海。
尽管天寒地冻,海面甚至偶见浮冰,但依海而生的百姓们,依旧遵循着古老的传统,为即将到来的新年忙碌着。
空气中,除了咸腥的海风,渐渐弥漫开一股独属于岁末的、带着烟火气的味道。
家家户户的屋檐下,开始挂起一串串自家晾晒的鱼干,这是海边人家必备的年货,也是漫长冬季里重要的食物储备。
渔村里,传来“砰砰”的沉闷敲打声,那是渔民们在利用冬季休渔期,修补被风浪侵蚀的渔船,用桐油和麻丝仔细地填补着船板的每一条缝隙,期盼着来年开春能有个好收成。
妇人们则聚在热炕头,借着窗户透进的天光,灵巧地剪着窗花,红色的“连年有鱼”、“出海平安”图案,为灰褐色的冬日增添了一抹亮色。
偶尔有零星的爆竹声在村落里响起,那是心急的孩童在提前释放过年的喜悦。
在一些较大的村镇,已经有小贩开始兜售灶糖、年画和鞭炮。
腊月二十三“祭灶”的日子刚过不久,关于灶王爷“上天言好事”的传说还在人们口中流传。空气中似乎也隐约飘荡着蒸饽饽(馒头)的香甜气息,那是心灵手巧的妇人们在为过年准备主食,雪白的大饽饽上,会用红枣点缀出吉祥的图案。
这是胶东人的习俗,过年走亲戚,这一个个一二斤重的大饽饽便是最好的礼物。
在这看似寻常的腊月风俗画卷之下,一种无形的紧张感却在悄然蔓延。沧州军水师的哨船活动范围进一步扩大,如同警惕的游隼,前出至黄海乃至东海北部海域,严密监视着南方任何可能北上的大型船队。
与此同时,沿着山东半岛漫长的海岸线,特别是面向黄海、渤海的关键岬角和高地,一座座新修建的烽火台已然投入使用。这些烽火台由经验丰富的士兵驻守,配备了干燥易燃的优质柴薪和狼粪(狼烟浓且直,传讯更远),并制定了严格的信号规则:一旦发现郑家船队,根据其规模,点燃相应数量的狼烟。
一道狼烟代表二十艘以下,两道代表五十艘左右,三道则意味着一百艘以上的大规模舰队出现。
这套简陋却高效的视觉通讯系统,能在极短时间内将警报传回威海卫、登州等核心基地,为沧州水师争取到宝贵的预警和准备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