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9章 远客献图(1 / 2)

海船在渤海湾的风浪中颠簸了数日,终于望见了青州以北荒凉的海岸线。

吴应箕立在船头,青衫被咸涩的海风打得透湿,脸色苍白,却掩不住眼中的灼热与决绝。

他怀中紧紧抱着一个用油布重重包裹的长筒,里面是他耗费数年心血绘就的《红衣大将军炮改良图说》,更是他投向沧州、抗衡清虏的投名状。

南京城内的腐朽气息、朋党间的倾轧空谈,已让他窒息。

刘体纯沧州血战的事迹传来,尤其是那开新科、取实务之士的举措,如同暗夜中的一道惊雷,劈亮了他心中的迷惘。

他毅然辞别了复社友人,变卖家产,通过隐秘渠道联系上北上的海船,踏上了这条吉凶未卜的航路。

踏上沧州的土地,虽满目战争疮痍,却有一股蓬勃的生气在焦土下涌动。

更令他惊喜的是,正赶上青州秋闱!那张贴的告示,那“格物”、“算学”等新科之名,让他热血沸腾。这,正是他理想中的取士之道!

他没有立刻去求见刘体纯。才名也罢,旧谊也好,在此时此地都显得虚浮。他要以最直接的方式,证明自己的价值。

格物科考棚内,气氛不同于经义科的沉闷。

空气中弥漫着矿石、木材、金属的气息。考题颇杂:辨识矿物特性、设计省力器械、解说力学原理…甚至有题要求优化一款现役火帽枪的击发机构。

吴应箕深吸一口气,铺开考纸。他先从容解答了各类基础考题,笔走龙蛇,条理清晰,显露出扎实的格物功底。

最后,他将目光投向了那道压轴的武器改良题。

他没有选择小巧的火铳,而是将答卷的空白处作为图板,提笔蘸墨,手腕悬空,竟开始勾勒一幅极其复杂的火炮结构图。

笔尖游走,线条精准如尺规所作。炮身倍径、膛壁厚度、耳轴位置、炮车结构…无数细节一一呈现。

更令人叫绝的是,他重点描绘了一种全新的、带有自紧结构的炮膛设计,并辅以繁复的算式推导其承压强度;又设计了一种巧妙的楔形炮闩和缓震机构,用以提高装填速度并减少后坐力。

他在图侧以小楷密密麻麻地注解,从冶铁选料、铸模技巧,到弹药配比、射表编制,乃至炮组训练要点,无所不包。

这已不仅仅是一张图纸,更是一份完整的、可立即投入试制的技术说明书!

周围其他考生看得目瞪口呆,连监考的宋应星都忍不住凑近观摩,啧啧称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