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二十八年的冬天,来得格外早,也格外酷烈。凛冽的北风卷着雪沫,抽打着太行山的每一道山梁、每一座村庄。然而,在这片银装素裹之下,独立第一纵队却如同一头蛰伏的巨兽,血脉贲张,筋骨雷鸣,利用这难得的战事间隙,进行着一场更为深刻和全面的蜕变。
老红军骨干和政工干部的到来,其效应远不止于军事指挥和政治机构的加强。在徐翰文和周治国的精心组织下,一场以“传承红色基因,锻造铁血军魂”为主题的整训学习运动,在纵队上下如火如荼地展开。
各支队、大队、甚至连排,都利用战斗间隙和恶劣天气无法外出训练的时间,组织起了“红色讲堂”。雷雄等老红军们,用他们那带着浓重口音却饱含激情的话语,讲述着爬雪山、过草地的艰辛,讲述着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的壮烈,讲述着无数战友为了革命理想血洒疆场的感人事迹。这些鲜活的、带着硝烟和鲜血味道的故事,远比任何空洞的说教都更具震撼力,深深触动着那些参军不久的新兵和改编过来的战士的心灵。
周治国则系统地组织干部学习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持久战理论和独立自主的山地游击战方针,并结合纵队实际,批判了可能存在的“速胜论”、“恐日病”以及在新形势下滋生的享乐主义和军阀作风倾向。政治部还编写了通俗易懂的《抗日战士三字经》、《纪律歌谣》,在部队中广泛传唱,将革命纪律和优良传统融入日常。
林峰亲自参与并指导了这场思想整风。他在一次干部大会上强调:“我们要的,不是一群只会打枪的武夫,而是要一支有理想、有纪律、懂得为谁打仗、为什么打仗的革命军队!老红军同志带来的,就是这种魂!我们要把这个魂,牢牢铸进每一个战士的骨子里!”
这场深入灵魂的思想淬炼,使得纵队的政治觉悟和凝聚力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一种无形的、却又无比强大的精神力量,在风雪中的太行山深处凝聚、升腾。
军事训练并未因严寒而停止,反而更加贴近实战。赵刚结合老红军带来的经验和“燧人氏”系统提供的敌情分析(日军可能利用冬季视野良好、便于机械化部队行动的特点发动进攻),组织了多次跨支队的联合对抗演练。
“太行”支队与“吕梁”支队在预设阵地进行攻防对抗,重点演练在炮火掩护下的阵地争夺与反冲击。
“中条”支队作为机动力量,演练在复杂地形下的快速驰援和侧翼打击。
“利刃”分队则进行了极端天气下的长途渗透、目标引导和破袭演练,他们的足迹甚至延伸到了根据地边缘的敌占区,实地侦察日军冬季布防情况。
新兵训练团里,新兵们在老兵骨干的带领下,在雪地里练习战术匍匐、雪地伪装、严寒条件下的武器保养和射击。许多人的手脚都生了冻疮,但目光却愈发坚毅。
与此同时,针对日军可能采取的“囚笼政策”,各武工队和区县独立大队也加强了活动。他们冒着风雪,深入敌后,发动群众破路、割电线,袭击小股日伪军,处决死心塌地的汉奸,使得日军的“治安区”在寒冬里也难得安宁。
“磐石”兵工作坊的溶洞内,炉火熊熊,与洞外的冰天雪地形成鲜明对比。陈致远、周铁山、沈明轩等人带领着技术工人和学徒,正在攻克“启明星”冲锋枪量产的最后几个难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