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话音刚落,药棚角落里突然有人喊:“先生!我家男人也是这样!昨儿裹着棉袄还发抖,今儿就烧得说胡话!”
紧接着又是几声附和,竟有四五个患者都符合寒疟的症状。随安跑去翻查药材,回来时脸都白了:“先生,附子只剩不到三两,干姜早就见了底,桂枝……桂枝前天就用完了!”
双经渡眉头锁得更紧了。他知道虢州药库的存货,前阵子为了治温疟,苦寒的药材备得足,温补的却没多少。这寒疟来得突然,怕是要捉襟见肘。
“先生,要不……去求刺史?”随安咬着唇提议,“上次开仓的事,他不是松口了吗?”
老妇在一旁听着,突然插话:“后山说不定有!我那口子活着的时候,采过一种叫‘山姜’的,说能治风寒,模样跟生姜像,就是更辣些。”
双经渡眼睛亮了亮。《神农本草经》里提过,山姜性温,虽不及干姜力道足,却也能散寒。他刚要说话,那李屠户家的婆娘突然“扑通”跪下,额头在泥地上磕得咚咚响:“先生!求您救救我娃!哪怕……哪怕我这条命换他的也行啊!”
雨还在下,敲得破庙的屋顶噼啪作响。双经渡扶起妇人,目光扫过那些或躺或坐的寒疟患者,又望向药架上寥寥无几的温补药材,指尖无意识地捻着僧袍的衣角。
“随安,”他忽然开口,声音里带着一种沉静的力量,“去把剩下的附子先煎上,用蜂蜜炮制去毒。老丈,您知道山姜长在什么地方吗?”
老妇拄着拐杖往前挪了两步:“在后山北坡,背阴的石缝里才有。就是这雨天……路滑得很。”
“我去采。”随安把医书往怀里一揣,抄起墙角的药篓,“先生在这里照看患者,我熟悉山路。”
双经渡看着少年被雨水打湿的发梢,想起他前几日采药时崴了的脚踝:“我跟你一起去。这里让老丈先照看着,若有新发病的,先记着症状,等我们回来。”
他转身对那妇人道:“你且放心,《金刚经》说‘如来说有我者,即非有我,而凡夫之人以为有我’。这病痛看似磨人,却也是虚妄,只要对症施治,自有转机。”
妇人似懂非懂地点头,怀里的孩子又哼唧了一声,这次的声音里少了些痛苦,多了点委屈。
随安已经背起药篓站在门口,雨丝打在他脸上,眼睛却亮得很:“先生,走吧!”
双经渡最后看了一眼药棚里的患者,又望了望笼罩在雨幕中的后山,青布僧袍的身影很快消失在泥泞的路上。老妇望着他们的背影,默默将药罐里的附子倒进陶罐,炉火在风里忽明忽暗,像一点不肯熄灭的希望。
寒疟的阴影刚在虢州城露头,温补药材的短缺就成了拦路虎。双经渡和随安冒雨进山采药,能否顺利找到山姜?那些等待救治的寒疟患者,又能否撑到他们归来?想知道《双经问渡》的后事如何吗?且看下集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