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本小说网 > 女生言情 > 双经问渡 > 第135章 第135集:渡心成海

第135章 第135集:渡心成海(2 / 2)

“都别急!”老妇忽然放下怀里的孩子,往药锅前一站。她个头不高,此刻却像块钉在地上的石头,“排好队!一个个来!谁要是挤翻了药锅,耽误了别人治病,俺老婆子跟他拼命!”

喧闹声竟真的歇了。百姓们你看我,我看你,慢慢往后退,竟真的排成了歪歪扭扭的长队。瘸腿货郎排在最前,不好意思地挠挠头:“阿婆别气,俺们就是急……家里婆娘烧得直说胡话。”

老妇瞪了他一眼,却转身从柴房里拖出块木板,用炭笔在上面写了个“序”字——那是双经渡前日教她写的。“按这个字排,谁也不许乱。”她说着,又指了指角落里的草垛,“等着的人去那边坐,地上凉,别再染了寒。”

双经渡看着这一幕,提笔的手微微一顿。半月前,这老妇还抱着儿子的坟头不肯走,说“活着不如死了干净”。那日他在坟前读《金刚经》,读到“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老妇忽然扑过来撕他的经卷,哭骂着“你懂什么!我儿是活生生的人,不是泡影!”

后来他不再读经,只带她去看医棚里的景象:看那个刚丧夫的妇人背着孩子煎药,看那个断了腿的老兵拄着拐杖帮着抬病人,看那些明明自身难保的人,却总想着分点干粮给更弱的人。

“《内经》说‘怒则气上,悲则气消’,”他那时对老妇说,“可气也能顺——帮着别人时,气就顺了。”

此刻老妇正弯腰给排队的孩子系鞋带,动作自然得像做了千百遍。阳光落在她花白的头发上,竟泛出点柔和的光。双经渡忽然明白,所谓渡心,从不是拿着经卷去劝人放下,而是让他们在伸手去帮别人的那一刻,自己接住了自己。

“先生,药好了。”随安端着药碗过来,碗沿还冒着热气。青蒿的清苦混着芦根的微甜,在狭小的空间里弥漫开来,竟压过了破庙原有的霉味。

张二柱的孩子喝下药,没过半个时辰,额头的烧就退了些,开始哼哼着要水喝。妇人喜极而泣,从怀里掏出个布包,里面是几块麦芽糖——那是她藏了半个月,想等孩子病好给解馋的,此刻非要塞给随安。

“俺们也有东西给先生!”排队的百姓里忽然有人喊。瘸腿货郎从空担子里掏出个陶瓮,里面是他婆娘腌的咸菜;陈婆婆让孙儿把那几块碎银子塞到双经渡手里;连张二柱都红着脸,从怀里摸出个皱巴巴的油纸包,打开来是半块干硬的饼子。

“先生别嫌寒碜,”他挠着头,声音比蚊子还小,“这是俺家最后点粮食了……”

双经渡没推辞,一一收下。他让随安把咸菜分给排队的人,把饼子掰碎了泡在药汤里,连那几块碎银子,也让随安拿去给陈婆婆的孙儿买了些蜜饯。“《金刚经》说‘应无所住’,”他对随安低声道,“住于报恩,便成负担;住于施恩,便生傲慢。唯有让这恩情流动起来,才是真的渡。”

随安似懂非懂,却认真地点头。他看着老妇在药锅前忙碌的背影,看着百姓们排队时互相叮嘱“慢点走,别碰着药架”,看着张二柱帮着瘸腿货郎把他婆娘背进医棚,忽然觉得这破庙里的光,竟比外面的太阳还要暖。

夕阳西斜时,医棚外的长队才渐渐短了。最后一个病人走时,塞给双经渡一束野菊,说是在城外采的,“闻着香,能给先生提提神”。

随安收拾药柜时,发现里面多了不少东西:半袋小米,一小捆干柴,甚至还有个新做的布药袋,针脚歪歪扭扭,却缝得格外结实。老妇正蹲在地上,用布巾擦着被踩脏的地面,擦到双经渡脚边时,忽然抬头道:“先生,明日俺想把家里的破木床搬来,给病重的人躺,总比睡草垛强。”

双经渡点头,看着她蹒跚着去收拾药碗的背影,忽然想起刚到虢州那日,城门口的流民像受惊的羊,眼里只有恐惧和绝望。而此刻,这破庙里的每个人,眼里都有了点光——不是他渡出来的,是他们在伸手接住别人的那一刻,自己亮起来的。

随安忽然指着庙外,轻声道:“先生,您看。”

夕阳正落在“渡心”两个字上——那是前几日百姓偷偷刻在庙门柱上的,笔画深浅不一,却透着股执拗的认真。霞光漫过门槛,将医棚里的药香、笑语、还有老妇哼着的不成调的歌谣,都染成了温暖的金色。

这日的月色格外清亮,双经渡坐在药碾旁,看着随安在灯下抄写药方,忽然觉得,所谓双经相济,从不是《内经》治身,《金刚经》治心,而是当医者怀着济世的悲悯,百姓抱着互助的善意,哪怕只有一间破庙,几副草药,也能撑起一片渡人渡己的天地。

只是他没料到,这刚刚亮起的光,很快就要迎来一场更大的风雨。那夜子时,随安被一阵急促的敲门声惊醒,开门一看,竟是刺史府的衙役,手里举着令牌,厉声喝道:“刺史大人有令,即刻查封医棚,将双经渡带往府衙问话!”

医棚里的灯瞬间灭了,只余下月光在地上投下斑驳的影。双经渡会面临怎样的变故?且看下集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