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末碾好时,晨光已透过窗棂照进药铺,在地上投下格子状的光斑。双经渡取来温水,调了小半碗药糊:“分三次服,饭后用,喝的时候想着,这药是帮你把肺里的浊气赶出去的。”
掌柜接过药碗,闻着那不算刺鼻的药味,竟真的少了几分抗拒。刚要喝,又想起什么似的,看向双经渡:“先生,这药……得多少钱?”
“先治病。”双经渡走到前堂,见墙角堆着些没来得及整理的药材,其中有捆黄芪带着新鲜的泥土,根须完整。他弯腰拾起一根,掸了掸土:“这些药材要是堆放得当,能多救些人。”
伙计在旁插言:“前阵子掌柜的病着,没人打理,附近村子又闹病,药铺都快空了……”
“空了正好,”双经渡将黄芪放回原处,“把这些好药材挑出来,熬成防疫汤,免费给路过的人喝。”
“免费?”妇人吃了一惊,“我们这阵子抓药都快赔本了……”
“你看这孩子,”双经渡指了指妇人怀里的幼儿,“昨夜他哭闹不止,你是不是觉得天都快塌了?现在他安稳睡着,你心里是不是松快多了?”妇人点点头,他又道,“人在难处时,一点暖意就能记一辈子。你把药汤施出去,救的是别人的急,安的是自己的心。”
他走到药铺门口,望着街上渐渐多起来的行人,其中不少人面色憔悴,脚步虚浮。“这陇州城里,像掌柜这样的病人不少吧?他们缺的不只是药,还有个能让他们信得过的地方。”
卧房里传来掌柜的声音,带着些微气力:“先生说得对,就按先生说的办。”
妇人咬了咬唇,转身去灶房烧水,伙计则忙着挑拣药材。双经渡站在药柜前,看着那些标签,忽然想起华阴县老医匠赠他的《内经》古注本,里面说“上医医国,中医医人,下医医病”,当时只当是医理,此刻看着这小小的药铺,倒品出些不同的意味来。
午时,防疫汤的香气漫出药铺,飘在街上。起初没人敢来,后来有个拄着拐杖的老汉犹豫着走近,伙计舀了碗递过去,他吹了吹,试探着喝了一口,咂咂嘴:“这汤……不苦,还有点甘味。”
双经渡正在后院给掌柜复诊,听到这话笑了笑。他在汤里加了些甘草和陈皮,既调和药性,又让味道温和些。掌柜的脉象已平稳不少,虽还咳嗽,却不再带血,脸上的潮红也淡了。“再服两日药,改吃些山药粥,养养脾胃。”
“先生,”掌柜靠在床头,眼神亮了许多,“我这百草堂开了二十多年,原只想赚些养家钱,今日才明白,药铺不只是卖药的地方……”他顿了顿,声音有些发颤,“您要是不嫌弃,这药铺……您来做主吧,我想跟着您学这医禅之道。”
双经渡刚要答话,前堂忽然传来喧哗,伙计慌慌张张跑进来:“先生,外面来了好多人,都说要喝防疫汤,还有人想请您去瞧病!”
妇人抱着已经醒了的幼儿,站在门口,脸上带着从未有过的光亮:“先生,您看……”
幼儿伸出小手,朝着双经渡的方向抓了抓,咯咯地笑出声来。那笑声像颗小石子,投进药铺的喧嚣里,荡开一圈温柔的涟漪。
这百草堂能否真的焕新生?双经渡又会如何回应掌柜的请求?且看下集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