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个根据地由内而外焕然一新,呈现出蓬勃发展的势头。
再次归来,上官于飞竟生出几分归家的亲切感。
而更感到震撼的,是吴效瑾。
作为《抗战日报》的前线记者,她常年跟随各部队辗转各地,深入战场一线,记录战火中的真实画面。
她走过南北多个根据地,见过形形色色的指挥员,也接触过无数百姓和战士。
可眼前这个小小的新中村,短短时间内竟能变化至此,仍让她心头一震,不由得重新打量起这支名不见经传的独立营来。
但吴效瑾可以毫不犹豫地说:在她走过的所有根据地里,新中村无疑是建设得最出色的一个。
刚踏入这片土地,她便察觉到了不同寻常的气息。
村民们步履从容,脸上洋溢着安宁与踏实,不时露出由衷的笑容。
这笑容不是勉强的,而是生活安稳的真实写照。
村中不断有新房落成,砖瓦交错间透出勃勃生机。
人口众多,却不显杂乱,反而处处井然有序,热闹非凡。
这不是一个普通村庄的模样,反倒像一座日渐兴旺的小城,繁华程度甚至超过了不少县城。
街头巷尾,叫卖声此起彼伏,商贩摆摊、农人挑担,人人手中有活计,心中有盼头。
忙碌并未带来疲惫,反而是满足写在每个人的面庞上。
最令吴效瑾动容的,是战士与百姓之间那份自然融洽的关系。
她在其他根据地也见过军民和睦的场景,可在这里,却仿佛更进一步——没有隔阂,没有距离。
刚进村口,就看见几名捌陆军战士正和几个孩子嬉戏打闹,笑声清脆,毫无拘束。
虽说捌陆军素来与群众亲如一家,但独立营的战士似乎格外不一样。
他们不只是守护者,更像是这个村落的一分子,融入了日常生活的每一寸肌理。
这一幕幕景象,竟让吴效瑾恍惚间生出几分错觉——这里仿佛是一处避世乐土,百姓安居,兵民同心,守土尽责。
战士们既是卫士,也是邻里;百姓既是支持者,也是家人。
军民之间的深情厚谊,在这里不再是口号,而是看得见、摸得着的日常。
眼前的这一切,愈发激起了她对独立营、对营长苏墨、对这片根据地背后故事的好奇。
不久后,苏墨回来了。
看到他身影出现,上官于飞与吴效瑾立即起身,郑重敬礼。
苏墨回以标准的军礼,神情沉稳。
上官于飞微微一笑:“苏营长,我们又见面了。”
苏墨也笑着回应:“上官桐智,欢迎你再次来到独立营。”
这时,吴效瑾上前一步,主动介绍道:“苏营长您好,我是《抗战日报》记者吴效瑾,这是我的证件。”
说着,她将记者证递了过去。
苏墨接过仔细看了看,点头道:“吴记者,你好。”
吴效瑾随即说明来意:“这次我专程前来采访您和独立营,同时也想记录下根据地的真实面貌,希望您能给予一些支持和配合。”
“采访我?”苏墨笑了笑,“没问题。”
他爽快答应:“只要有利于宣传抗曰、鼓舞士气的事,我们都全力支持。
你尽管提要求,我们会尽力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