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7章 战场法则(1 / 2)

宋北首先就黄奕提到的“极致参数”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更高的功率和速度,确实能带来更强的爆发力。但这意味着什么?”

宋北的声音不高,却清晰地传入每个人耳中,

“意味着更恐怖的能量消耗,意味着发动机和传动系统承受极限负荷。

在野外,尤其是在敌后或者补给线被切断的情况下,一台机甲能持续作战的时间,往往比它能爆发的最高速度重要十倍。

我见过太多因为过度追求极限性能,导致引擎过热熔毁、甚至关键部件过载自爆的案例。

对于前线的士兵来说,稳定、可靠的输出,才是能在绝境中活下去的生命线,而并非是纸面上华丽却无法持久的极限数据。”

不少学生闻言,露出了思索的表情,下意识地点头。

沈林教授也微微颔首,插话问道:

“宋北中校,你提到的可靠性,在具体设计中,你认为哪些方面最值得关注?”

宋北立刻回答:

“材料疲劳强度、散热系统的冗余设计、以及能量核心在非理想状态下的稳定输出阈值。

这些看似基础的东西,往往决定了机甲在恶劣环境下的生死存亡。”

沈教授眼中赞赏之色更浓:

“说得好,基础不牢,地动山摇。请继续。”

宋北接着针对“外观至上”:

“黄奕同学提到了流线型和炫酷涂装。”

宋北的语气甚至带上了一丝难以察觉的无奈,

“但战场,从来不是t台走秀。过于复杂的棱角、为了美观而增加的外挂装饰,在平坦的演习场或许没事。

一旦进入城市废墟、密林、峡谷这类复杂地形,它们极易成为致命的钩挂物,严重阻碍机动,甚至可能被敌人利用。”

“至于炫酷的涂装…”

宋北顿了顿,

“在需要夜间渗透、隐蔽突袭的任务中,您觉得是亮眼的涂装好,还是能融入环境的迷彩和能吸收探测波的特殊涂层更好?

‘实用’永远必须排在‘美观’的前面。

机甲的每一处设计,都应该是为了更高效地杀伤敌人和保护自己,而不是为了看起来更帅。”

台下传来几声低低的轻笑,但更多人是深以为然。

黄奕的脸色开始有些发红。

最后,宋北提及“堆砌高端技术”:

“先进的AI和自动化系统,当然是好东西,能提升效率。”

宋北承认这一点,但随即话锋再转,

“但越复杂的系统,就意味着越多的潜在故障点,更高的维护门槛,以及对环境更苛刻的要求。

前线的战场环境远超想象,沙尘暴、极寒、暴雨、强电磁干扰…这些都是常态。

在这种环境下,过于精密娇贵的系统,反而比结构简单可靠的机械更容易出问题。”

他的声音带着一种沉重的力量:

“战士们需要的是在泥泞、沙尘和爆炸中依然能咬牙启动、忠实执行命令的伙伴,而不是需要恒温恒湿机房伺候的‘艺术品’。

而且,就目前技术而言,完全依赖自动化是危险的,战场上瞬息万变。

很多关键时刻的决策和操作,依赖的是战士的经验、直觉甚至是本能,这是任何AI都无法完全替代的。”

这时,沈教授再次提问,带着浓厚的兴趣:

“那么,以你的实战视角,你认为下一代机甲更应该关注哪些方面?”

宋北显然深思过这个问题,流畅地回答:

“从我个人的经历和观察来看,或许以下几方面更值得投入:

第一是模块化设计,造新机甲就别总想着搞万能型号。

不如像拼积木似的,干嘛活儿就换什么装备,专机专用才靠谱。

然后就是强调极端情况的机甲适应性,天南地北哪儿都能去——高原极寒、沼泽沙漠,都能跑能打。

其次是通用性,机甲结构别搞太复杂,零件尽量通用,坏了前线基地就能快速换修,提高作战率。

最后也是最关键的:千万控制成本!不然再好也用不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