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5章 取舍由心(2 / 2)

随即,他脸上掠过一丝惨然,闭上双眼,引颈就戮。

“王头领是来亲自送我这无用之人最后一程么?也好…动手吧。”

谁知刘备却哑然失笑,语气平和:“学究误会了。某确实是来送,却也真只是来送送。”

这回轮到吴用诧异了,他猛地睁眼看向刘备,试图从那平静的面容上找出丝毫伪饰。

沉默半晌,他才涩声问道:“王头领…不留我?”

刘备微笑看着他,那目光仿佛能穿透人心:“吴学究,扪心自问,你真想留下吗?”

这一问直指本心,吴用浑身一震,嘴唇翕动,竟一个字也答不出来。

两人相视片刻,忽然竟同时笑了起来,过往恩怨,似乎在这笑声中淡去几分。

刘备自然地走上前,与吴用并肩,沿小径缓步而行,竟真像是两位友人临别漫步。

吴用远远望见,济州方向声势浩大的追兵,到了梁山地界便逡巡不前,最终悻悻退去。

他幽幽一叹,似有所指,也似最终确认:“号令严明,畏之如虎,恐怕这偌大济州,官民上下,早已在王头领囊中了吧?”

刘备不置可否,只是微微一笑,云淡风轻,并未回答。

两人默默走了一段,山径蜿蜒,寒风萧瑟。

吴用忽然停下脚步,问出了那个埋藏心底许久,几乎成了执念的疑惑。

“王头领,昔日你曾言有位友人,羽扇纶巾,谋略无双,行事光明磊落,皆是匡扶社稷的阳谋大道…吴用不才,遍观史册,思来想去,恐唯有蜀汉诸葛武侯一人,鞠躬尽瘁,智近乎妖,却始终心怀黎民,行事堂皇正大,堪称此誉。王头领当初所言,真不是…真不是诓我?”

刘备闻言,脚步亦停。

他微微摇头,目光瞬间变得悠远而萧索,仿佛穿越了千载时光尘埃,落在了那座熟悉的草庐,那片燃烧的赤壁,带着无尽的追忆与痛楚。

“自然。那是我三顾茅庐请出的师长,愿托付江山社稷的肱股之臣,亦是我毕生唯一的挚友。”

吴用被刘备眼中那深沉如海的感情触动,忍不住脱口追问:“既是如此生死相托的知己,那你为何就如此笃定,他不会为你破例,行那不得已的阴谋诡计?”

“不会有这种可能。”

刘备的回答斩钉截铁,没有任何犹豫,仿佛这是天地间最根本的真理。

“万一呢?”

吴用不甘心,他钻研阴谋久矣,不信这世间真有绝对的正。

“没有万一。若真到了需要他舍弃原则,玷污羽扇纶巾的那一步…那只能是我无能,配不上他的竭诚辅佐,不配承载那颗赤胆忠心!”

刘备转回头,目光无比真挚,带着一种难以言喻的珍惜与守护。

“我舍不得…”

这轻飘飘的四个字,却如同洪钟大吕,狠狠撞击在吴用心上!

他震撼地望着刘备,被这种近乎知己的至公之情深深打动,一时间心潮澎湃,难以自已。

然而,刘备只是静静地看着他,语重心长。

“学究,靠阴谋诡计,虽能解得一时之困,却终究走不远,更铸就不了煌煌大道。”

吴用默然良久,晚风卷起他散乱的发丝。

他整了整歪斜的头巾,拂去衣衫上的尘土,然后对着刘备,郑重其事地行了一个大礼。

“妄我自诩加亮先生,与王头领所言那位友人相比,实乃云泥之别…吴用,受教了。”

待吴用直起身,脸上竟多了几分释然与坦荡:“王头领,仁义已尽,不必再送。”

说完,他转身离去,步伐虽急却已不复先前的仓皇,反而有种卸下重担的轻松。

刘备望着他消失在暮色笼罩的道路尽头,目光深邃难言。

这时,朱武从一旁林中悄然现身,望着吴用消失的方向,轻叹。

“哥哥,这位吴学究,终究有他自己的路要走,有他自己的骄傲要守。”

几乎同时,一道人影翩然而至,道袍飘飘,宛如乘风,正是入云龙公孙胜。

他寻到此处,恰巧听到朱武所言,意味深长地接话。

“福生无量天尊。或许也正是因为梁山已经有了朱武兄,他自知留下,理念不合,才难施所长,不如归去,另寻天地。”

这时,刘备缓缓开口,声音平静,却道破了吴用离去那更为柔软的原因。

“他又何尝不是为了报知遇之恩。他这一走,便是不想因往日过错,让梁山与晁天王之间存下芥蒂,是为全其心中之义。”

朱武与公孙胜闻言,皆肃然,再次望向吴用离去的方向,默然不语。

人心复杂,善恶交织,世事如棋,取舍由心。

吴用此举,无论出于何种考量,终究是留下了一个坦荡的背影,全了一份江湖义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