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本小说网 > 灵异恐怖 > 蚀骨锥心穿肠 > 第173章 对面邻居不拉窗帘(三)

第173章 对面邻居不拉窗帘(三)(1 / 2)

34

出发前一周,我们接到一个意外的电话——小雨的祖父母,即周屿已故姐夫的父母,希望见我们。

周屿对此感到紧张。自从姐姐和姐夫去世后,他与这对老人的联系很少。他们住在另一个城市,关系一直不冷不热。

见面安排在一家安静的咖啡馆。陈老先生和夫人看起来比实际年龄苍老,眼中带着尚未完全愈合的伤痛。

“我们听说你们要带小雨去挪威,”陈夫人开门见山,“我们...有些担心。”

陈先生补充道:“她刚刚失去父母,现在又要离开熟悉的环境,我们觉得这不太妥当。”

周屿深吸一口气:“我理解你们的担心。但请相信,我们做这个决定时完全以小雨的最佳利益为考量。”

我拿出我们准备的资料:“挪威的学校系统非常优秀,而且这是难得的体验。我们保证会确保她的教育不受影响。”

陈夫人看着我们,眼中含泪:“我们不是要质疑你们的决定。只是...她是我们在世上唯一的血脉了。我们害怕失去与她的联系。”

那一刻,我明白了他们的担忧并非出于批评,而是出于爱和恐惧。

“我们可以定期视频通话,”我提议,“分享照片和更新。而且这只是暂时的,两个月后我们就回来。”

周屿补充道:“小雨永远是你们的孙女。我们不会,也从未想过切断这种联系。”

会谈结束时,气氛明显缓和。陈夫人甚至给了我一个拥抱:“谢谢你如此爱护我们的小雨。”

回程车上,周屿沉默良久,然后说:“我从未想过,组建家庭意味着要处理如此复杂的关系。”

我笑了:“欢迎来到成年人的世界。”

35

出发前夜,我们在家里举行了小型告别会。小雨邀请了她最好的朋友,我请来了我的父母,周屿则邀请了几位亲密的工作伙伴。

客厅里充满欢声笑语,与一年前那个悲伤、沉默的家形成鲜明对比。我看着周屿和小雨在人群中穿梭,心中充满感慨。

我父亲走到我身边:“你们做得很好,你知道吗?面对悲剧,你们没有被打倒,而是建立了一个新的家庭。”

我靠在他肩膀上:“有时候我自己都不敢相信,爸爸。一年前,我还是个只关心自己工作的单身女性。现在,我却要带着丈夫和女儿去另一个国家生活两个月。”

“爱改变我们,”他简单地说,“以最好的方式。”

晚些时候,客人们陆续离开,我们三人疲惫但快乐地收拾残局。

“我有点紧张,”小雨承认,“如果挪威的孩子不喜欢我怎么办?”

周屿蹲下身与她平视:“记住,交朋友就像拍照——需要找到合适的角度和光线。给彼此一点时间,你会找到志同道合的朋友。”

我补充道:“而且,无论如何,你永远有我们。”

那晚,当我们终于把一切收拾妥当,小雨睡着后,周屿和我站在阳台上,望着对面公寓的灯光。

“这是我们最后一次从这个角度看风景了,”周屿轻声说,“两个月后回来,一切都会不同。”

我握住他的手:“但有些东西永远不会变。”

他转向我,眼中映照着城市的灯火:“我对你的爱就是其中之一。”

36

挪威的生活与我们预期的截然不同。

我们住在一个小而舒适的木屋里,四周是皑皑白雪和挺拔的松树。极夜即将来临,白天越来越短,夜晚越来越长。

小雨入读了当地一所小型国际学校,班上只有十个孩子,来自六个不同的国家。最初的语言和文化障碍让她感到挫败,但孩子们的适应能力令人惊讶。不到两周,她就已经能用简单的挪威语问候,并交到了两个好朋友。

周屿的工作比预想的更具挑战性。极光拍摄需要在寒冷的户外等待数小时,有时整晚都等不到理想的画面。他常常在凌晨回到木屋,浑身冰冷,疲惫不堪。

而我则努力在陌生的环境中维持家庭的正常运转。购物、做饭、打扫,同时还要完成自己的插画工作。有时我感到精疲力尽,怀疑这个决定是否正确。

一个特别艰难的夜晚,小雨因想家而哭泣,周屿在外拍摄未归,我自己的工作又遇到了瓶颈。我独自坐在厨房,忍不住流下眼泪。

这时手机响起,是周屿发来的消息:抬头看窗外。

我擦干眼泪,走到窗前。夜空中,绿色和紫色的极光正如活物般舞动,美得令人窒息。

周屿的下一条消息传来:有时我们必须远离熟悉的一切,才能看到最美的风景。谢谢你陪我来到这里。

我看着那条消息,又看看窗外神奇的夜空,突然明白这就是生活的本质——在艰难与美丽之间寻找平衡。

37

在挪威的第五周,我们迎来了极夜。太阳不再升起,只有正午时分的短暂ilight,给雪地染上蓝调的光晕。

周屿的拍摄进入了最关键阶段,他常常连续工作数日,只在换电池和吃简餐时回家。小雨的学校放寒假,我不得不一边工作一边照顾她。

一天,我发现自己陷入了创作瓶颈。为童话书配的插图怎么看都不对劲,却找不到问题所在。

“晚晚阿姨,你为什么皱着眉头?”小雨问我,她正在旁边画自己的画。

“工作上的问题,亲爱的。”我叹了口气,“这些画看起来...不够真实。”

小雨凑过来看了看:“因为它们太完美了。老师说,真实的东西都有瑕疵。”

孩子无意间的话如醍醐灌顶。我一直在追求技术上的完美,却忘记了童话的本质——那些不完美中的魔力。

“你想和我一起画吗?”我邀请小雨。

我们花了整个下午一起工作。她在我的画上添加了一些元素——一只歪歪扭扭的小鸟,一朵不对称的花。出乎意料的是,这些“瑕疵”让画面立刻生动起来。

当周屿那晚回家时,我自豪地向他展示了我们的合作作品。

“这很棒,”他认真地看着画,“有一种我之前作品中缺少的...温度。”

我笑了:“因为我们常常独自追求完美,却忘了最美好的事物往往来自合作和接纳不完美。”

周屿若有所思地看着我和小雨,然后轻声说:“我想我知道我下一系列作品要拍什么了。”

38

周屿的新灵感来自我们的家庭生活。他开始拍摄在极夜中的家庭日常——小雨在灯下做作业的侧影,我在厨房准备晚餐的背影,我们三人一起玩棋盘游戏的场景。

“这些照片与极光无关,”我好奇地问,“项目组会接受吗?”

他摇摇头:“这些是为我自己拍的。也是为小雨,为我们。记录我们如何在这个特殊的环境中共同生活。”

他的一组照片特别打动我:系列标题是《极夜中的光》,不是指极光,而是指我们在家中创造的温暖。有一张是我和小雨相拥读书,台灯的光晕笼罩着我们;另一张是我们在雪地里点起篝火,周围是深蓝色的雪景;还有一张是我在窗前工作的剪影,而窗外是舞动的极光。

“看这张,”周屿指着一幅照片,那是我在教小雨画画,我们的头靠在一起,手共同握着一支笔,“这比任何极光都美丽。”

项目结束前一周,周屿的编辑来看望他。看到这些家庭生活的照片,她出乎意料地兴奋。

“这些太棒了,”她说,“人文关怀与自然奇观的结合。我们可以做一个专题——《极光之下:一个家庭的故事》。”

周屿看着我,寻求我的意见。我点点头:“如果这能帮助其他人看到家庭的美丽,我同意。”

小雨更是兴奋:“我们要上《国家地理》了吗?”

“某种意义上,是的。”编辑笑着回答。

39

离开挪威的前夜,我们举行了一个小小的告别仪式。周屿带着我和小雨来到他最喜欢的拍摄点,在那里,极光正如绿色的瀑布般倾泻而下。

“我有礼物送给你们。”周屿从背包里拿出两个小盒子。

给我的是一条项链,吊坠是一小块陨石,被镶嵌成极光的形状。“陨石来自外太空,极光是地球的奇迹,”他为我戴上,“而你,是我的宇宙和家园。”

给小雨的是一台简易相机:“这样你就可以记录自己眼中的世界了。”

小雨兴奋地接过礼物,立刻开始拍照。她的第一张照片是周屿和我在极光下接吻。

“我会想念这里,”回木屋的路上,小雨说,“但我也想回家了。”

家。这个词让我深思。一年前,家对小雨意味着父母和旧居;对周屿意味着独立和自由;对我意味着个人空间和事业。现在,家对我们三个人而言,是彼此的存在,无论在哪里。

那晚,哄睡小雨后,周屿和我在壁炉前相拥。

“这次经历改变了我,”他轻声说,“我学会了,最美的风景不在远方,而在与你共享的日常中。”

我吻了吻他:“那么,下一个冒险是什么?”

他笑了:“回家。只是...回家。”

40

回到熟悉的环境,生活以某种方式回归正轨,但我们都变了。

小雨更加自信,在学校分享了她的挪威经历,甚至还做了一个关于极光的小演讲。周屿开始筹划他的新作品集,将极光摄影与家庭生活照结合。而我,则在我的插画中融入了更多真实和不完美,作品因此变得更加生动。

一个周五的晚上,我们恢复了“约会夜”的传统。小雨去朋友家过夜,周屿和我在家里享受难得的二人世界。

“记得我们以前吗?”周屿指着对面的公寓,“就那么隔着窗户对望。”

我笑了:“现在我们可以零距离对望了。”

我们做爱,缓慢而深情,像是重新熟悉彼此的身体和灵魂。事后,我们躺在沙发上,分享一杯葡萄酒。

“我一直在思考,”周屿说,“关于家庭,关于爱,关于什么才是真正重要的。”

我等待他继续。

“我意识到,爱不是一种感觉,而是一系列选择。选择在艰难时刻留下,选择在变化中适应,选择把对方的幸福置于自己的舒适之上。”

我靠在他身上:“而你做出了所有这些选择。”

“你也一样。”他吻了吻我的头发。

夜深了,但我们都没有睡意。周屿突然站起身,伸出手:“来,带你看个东西。”

他带我来到阳台,那里摆着他最专业的相机和三脚架。极光预报显示,今晚我们所在的城市有极小概率能看到极光——一种几乎不可能的现象。

“概率只有千分之一,”周屿承认,“但我想和你一起等待。”

我们裹着毯子,在阳台上等待。夜空中有星星,有远方的城市灯火,但没有极光。

“看来今晚不会有了,”凌晨两点,我轻声说,“不过没关系。”

周屿却微笑着指向对面公寓的窗户。那里,新搬来的年轻情侣正在争吵,手势激烈,然后突然停下,接吻,和好。

“看,”周屿轻声说,“这就是人间的极光。”

我靠在他肩膀上,看着对面窗户里的人生戏剧,突然明白了他的意思——爱的光芒不只在遥远的极地,更在每一个平凡的家庭中,在每一次选择理解和原谅中,在每一天的共同生活中。

“回家吧,”我拉起他的手,“我们的极光就在这里,永远都在。”

回到卧室,我们发现小雨的相机落在我们床上。周屿拿起它,拍下我们在镜中的倒影——两个不再年轻但依然相爱的人,一个因爱而组成的家庭,一个充满挑战但无比真实的生活。

那张照片后来一直放在我们的床头,背面是周屿写的一句话:“我穿越半个世界寻找极光,最后发现它一直在你眼中。”

41

回国后的生活像是一首熟悉却又加入了新音符的乐曲。我们回到了原来的公寓,但每个人都被挪威的经历改变了。

小雨在学校变得更加开朗,甚至主动报名参加了学校的摄影俱乐部,用周屿送给她的相机记录校园生活。周屿重新布置了他的工作室,将极光照片与家庭照片并列展示,工作和生活的界限不再那么分明。而我,在我的插画中融入了更多北欧元素,意外地受到编辑的喜爱。

一个周日的下午,我们三人坐在客厅地板上,整理挪威之行的照片和纪念品。

“这张我最喜欢。”小雨举起一张照片,是我们在极光下拥抱的画面,“看起来我们像是在发光。”

周屿接过照片,眼神温柔:“那是因为我们心中有光。”

我看着他们,心中涌起一股暖流。这一年多的经历让我明白,家庭不是天生的完美契合,而是在日复一日的相处中慢慢磨合出的默契。

“我们应该做个相册,”我提议,“记录我们的故事。”

小雨兴奋地拍手:“我可以帮忙写说明!”

周屿看着我,眼中是深深的爱意和感激:“从对面邻居到一家人,这确实是个值得记录的故事。”

42

平静的日子被一通电话打破。

周屿的经纪人打来电话,告知他《极光之下:一个家庭的故事》专题获得了国际摄影大奖的提名,颁奖典礼在纽约举行。

“这是个重要的机会,”经纪人强调,“评委会特别欣赏其中的人文关怀。”

挂断电话后,周屿的表情复杂。我知道他在想什么——纽约,那个他曾经为了我们而离开的城市。

“你应该去,”我坚定地说,“这是对你工作的认可。”

他摇头:“我不能再次抛下你们。而且...纽约...”

“这次不一样,”我握住他的手,“我们一起去。就像在挪威一样。”

小雨听到这个消息后兴奋不已:“纽约有自由女神像!还有中央公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