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4章:连日考察与沉淀
接下来的两天,调研组的行程安排得紧凑而充实。江州市方面显然做了精心的准备,安排的考察点涵盖了乡村振兴的不同层面和模式,意图全面展示其工作成效。
第二天上午:阳光果蔬专业合作社
地点位于市郊一个大型农产品基地。不再是绿源集团那样的工业园式企业,而是一片广阔的现代化大棚区,旁边是一栋朴素的二层办公楼。
合作社理事长是一位皮肤黝黑、手掌粗糙的中年汉子,姓张,一看就是实干家。他带着众人走进大棚,里面是成片的水灵灵的草莓和番茄。
“我们合作社,主要是把分散的农户组织起来,统一品种、统一技术、统一销售,降低风险,提高效益。”张理事长介绍。
孙伟对合作社的组织架构表现出浓厚兴趣,仔细询问了入股方式、理事会选举、盈余分配机制等,问题专业且深入。张理事长一一解答,虽然用词朴实,但条理清晰。
陈涛则更关注细节,他蹲下身,和一个正在疏果的老农聊了起来,问种子价格、化肥成本、合作社的技术指导是否及时、年底分红是否准时到位。老农憨厚地笑着回答,言语间对合作社充满信任。
林风听着,不时点头。他问张理事长:“合作社在对接超市、电商这些渠道时,最大的困难是什么?如何保证农产品品质的稳定性?如果遇到市场价格波动,如何保障社员的基本收益?”他的问题聚焦在合作社模式可持续性的关键环节。
张理事长的回答很实在:“困难当然有,品牌不响,议价能力弱。品质靠严格的内控。市场波动……我们有个风险基金,但力量有限。”林风认真记下。
第二天下午:山清水秀旅游示范村
地点是一个依山傍水的古村落,经过改造,保留了古韵,又增添了民宿、餐饮、文创等业态。村支书是个精干的年轻人。
李东一到这里就来了精神,拿着手机计算器,不断估算着游客量、民宿入住率、餐饮消费额,低声对旁边的王海说:“王县,你看这客流,带动效应不小啊!关键是打造品牌,吸引高端客源。”
赵雅雯则更关注运营模式,她问村支书:“村里的旅游公司是什么性质?村集体占股多少?政府前期投入了多少基础设施资金?目前的盈利模式如何?对村民的实际增收效果怎么评估?”问题直指财政资金效益和普惠性。
村支书介绍是“村集体+公司+农户”模式,政府投入了道路、污水处理等基础建设。赵雅雯听后,微微颔首,在本子上记录着。
林风沿着青石板路慢慢走着,观察着民宿的品质、文创产品的特色,以及游客的构成。他问村支书:“旅游有明显的淡旺季,如何平衡村民全年收入?如何避免同质化竞争?村民除了房租和打工,有没有更深度的参与和收益分享机制?”他关注的是模式的抗风险能力和利益分配的公平性。
第三天上午:江州电商产业园
一栋充满现代感的玻璃幕墙大楼,里面聚集了众多电商企业,尤其是农产品电商。园区负责人年轻有为,介绍着大数据、直播带货、冷链物流等新业态。
林风对这里表现出极大的兴趣。他重点询问了农产品上行的痛点:“生鲜产品的损耗率如何控制?物流成本占到售价的多大比例?小农户如何低成本对接电商平台?园区在品牌孵化、标准化方面提供了哪些具体支持?”他的问题非常具体,切中了农产品电商发展的要害。
园区负责人详细介绍了他们在包装、冷链、品控方面的努力,以及为小微企业和农户提供的公共服务。林风听得非常专注,不时与孙伟交流几句关于物流效率的数据问题。
李东也关心电商,但更关注销售额和税收。王海则从县域经济角度,询问电商对当地农业结构调整的带动作用。赵雅雯则再次聚焦补贴政策和资金绩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