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时,所有人的目光不约而同地投向了尚未发言的赵雅雯。她一直安静地坐着,面前摊开着一个精致的笔记本,手中的钢笔不时记录着要点。感受到众人的目光,她停下笔,抬起头,捋了一下耳边的发丝,姿态优雅从容。她先是对众人微微一笑,然后目光转向林风,声音清晰而柔和,却带着专业性的分量:
“我从财政资金的角度补充几点。”她顿了顿,组织了一下语言,“绿源集团的发展,确实体现了政策资金‘四两拨千斤’的杠杆效应,其投入产出比从报表上看是清晰的,绩效评估体系也相对完善。但是,”她话锋一转,语气变得犀利,“我们需要关注两个问题。一是企业对政策性资金的长期依赖度。这种依赖是否会影响其真正的市场竞争力?二是‘退出机制’。当企业成长到一定阶段,政策资金如何适时、有序地退出,避免形成‘补贴依赖症’,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真正起决定性作用?这也是评估政策效果的重要一环。”她的发言,站在财政可持续性和市场规律的高度,提出了更深层次的思考,令人耳目一新。
听完所有人的发言,林风没有立刻说话。他端起茶杯,慢慢喝了一口,目光低垂,似乎在快速消化和整合每个人的观点。会议室里安静下来,只有空调轻微的运行声和偶尔的笔尖划过纸面的沙沙声(来自孙伟和赵雅雯)。
几秒钟后,林风放下茶杯,抬起头,目光再次扫过众人,眼神变得锐利而沉稳。
“非常感谢各位的分享,大家都从不同角度提出了非常深刻、有价值的见解。”他先给予肯定,然后开始总结,语速不快,但条理异常清晰:
“综合大家的观点,我认为,绿源集团的成功,或者说江州经验的核心,可以概括为一个良性循环闭环:‘政府引导’创造环境、‘市场主导’配置资源、‘企业主体’负责运营、最终实现‘农民受益’这个根本目标。这个闭环运转的关键,在于各个环节的精准协同和权责清晰。”
他顿了顿,拿起笔,在空白的笔记本上点了点,继续道:
“至于可借鉴性,王县长提醒得非常及时,必须因地制宜。我们h市,整体产业基础、财政实力、农民组织化程度与江州有差距。因此,直接复制‘绿源模式’不现实,也没必要。我们应该聚焦于学习其内核——比如,政府如何更有效地‘引导’而非‘包办’;如何培育更适应市场的经营‘主体’;如何建立更稳固的农企利益联结‘机制’,确保农民真正‘受益’。”
他目光转向孙伟和赵雅雯:“孙处长和赵处长提出的关于产业链风险、技术转化、资金绩效和退出机制的问题,非常关键。这提示我们,后续几天的调研,重点应该有所调整。除了看明星企业,更要关注那些更具‘普惠性’的中小企业、合作社的发展模式,以及江州在‘基层治理’——比如村集体作用、农民培训、风险防控体系等方面是如何提供保障的。这些可能对我们h市更有普适性的参考价值。”
林风的总结,不仅高度概括了每个人的核心观点,而且进行了有机整合,提炼出了“良性循环”的核心逻辑,并在此基础上,明确指出了后续调研的调整方向。他的思路清晰,逻辑严密,既展现了强大的信息整合和抽象概括能力,又体现了务实和前瞻性的工作思路。
听完林风的总结,会议室里出现了短暂的寂静。
王海微微向后靠在椅背上,手指轻轻敲着扶手,看向林风的目光中,少了几分之前的审视,多了些许不易察觉的认可。他缓缓点了点头,没说话,但态度已然明了。
李东收起了之前略显随意的坐姿,身体坐直了一些,看向林风的眼神里,少了几分同龄人的较劲,多了几分对组长能力的重新评估和一丝不易察觉的服气。
孙伟停下记录,抬起眼,透过镜片深深地看了林风一眼,目光中的审视意味更浓,但似乎也开始真正将林风视为一个可以平等交流、甚至在某些方面值得重视的同行者。
陈涛听得连连点头,脸上露出“正是这个理儿”的表情,显然对林风的总结非常认同。
赵雅雯低下头,继续在笔记本上写着什么,但嘴角却难以抑制地微微向上弯起一个极小的、动人的弧度,那弧度里,有对林风表现的欣赏,或许,还有一丝难以言说的、与有荣焉的微妙情愫。
林风将众人的反应尽收眼底,心中稍稍松了口气。他知道,这第一步,算是勉强站稳了。但真正的考验,还在后面。
“时间不早了,今天先到这里吧。”林风合上笔记本,结束了这次简短却高效的复盘,“大家回去早点休息,明天还有安排。”
众人纷纷起身,收拾东西,相继离开会议室。
走廊里,灯光昏暗。林风走在最后,看着前面几个身影,心中清楚,这场调研,才刚刚开始。而他要走的路,还很长。
(第152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