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太着急,基层工作要慢慢来。”苏晓梅轻声安慰,“记得按时吃饭,你胃不好。”
通话结束后,林风感觉苏晓梅似乎有什么心事,但当时忙于工作,没有深想。后来他才知道,那时的苏晓梅正在经历人生中最艰难的时刻——她刚刚发现自己怀孕,又独自做出了一个痛苦的决定。
第二天,林风再次召集部门开会。这次他改变了策略:“我们先不谈修路,先说说河口村能发展什么产业。”
农业局李局长说:“村里有种香菇的传统,品质很好,但缺乏销售渠道。”
扶贫办王主任补充:“还有些村民养土鸡,鸡蛋品质也很好。”
林风当即决定:“那我们就从香菇和土鸡入手。先帮村民把产品卖出去,让他们看到希望。”
他亲自带队,组织农业局技术人员到村里指导香菇种植,联系电商平台帮助销售。同时,让交通局先修一条临时便道,解决运输问题。
工作刚有起色,新的问题又出现了。一天,村支书杨建国急匆匆来到县里:“林县长,不好了!河西的李姓村民把临时便道给堵了,说路线占了他们的地。”
林风立即驱车赶往村里。果然,几十个村民围在便道施工现场,情绪激动。
“这条路凭什么从我们地头过?”一个村民大声质问。
“要修路可以,但要先补偿我们的损失!”另一个村民附和。
林风没有急着表态,而是先耐心听取村民诉求。原来,之前的设计方案确实存在不公,河东路段规划明显偏向杨姓村民。
“大家放心,我一定公平处理。”林风向村民保证,“路线可以重新规划,但要科学合理。”
回到县里,林风意识到必须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他请来省里的规划设计专家,重新勘察地形,制定新的路线方案。同时,组织村民代表到外地参观学习,让他们亲眼看到道路带来的变化。
在这个过程中,林风几乎每周都要往河口村跑两三趟。每次去,他都住在村里,和村民同吃同住,深入了解他们的需求。
一天晚上,林风在村里加班整理材料时,收到赵雅雯的短信:「项目进展如何?需要帮助吗?」
林风回复:「遇到些困难,但在想办法解决。」
赵雅雯很快回信:「基层工作急不得,要循序渐进。需要市里协调的随时说。」
领导的关心让林风倍感温暖。但他知道,这个项目必须靠自己去突破。
一个月后,新的方案终于出炉。路线避开敏感地段,采用更科学的设计;产业规划也更符合实际,重点发展香菇种植和土鸡养殖。林风还争取到一笔专项资金,用于产业扶持。
方案公示那天,村民们的反应让林风欣慰。大部分村民表示支持,就连之前反对声音最大的李姓村民代表也松口:“如果真能带我们致富,我们可以支持。”
然而,林风明白,这只是一个开始。真正的挑战还在后面:资金能否到位?施工能否顺利?产业能否真正发展起来?每一个环节都可能出现新问题。
夜深人静时,林风站在办公室窗前,望着县城的点点灯火。他想起了苏晓梅的叮嘱,想起了关键的忠告,想起了赵雅雯的期望。这个看似简单的修路项目,让他真正体会到了基层工作的复杂与艰难。
但看着桌上村民们送来的新鲜香菇和土鸡蛋,林风又充满了干劲。他知道,每解决一个问题,就离目标更近一步。而这一步一步的前行,正是成长必须经历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