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9章 官方智库的邀请(2 / 2)

轮到林长青发言时,他调整了一

“各位老师,我认为,未来十年,乃至更长远的未来,一个至关重要的融合发展趋势,将发生在人工智能与太空科技之间。”他的声音清晰而稳定,开门见山。

他没有使用复杂的幻灯片,只是用精炼的语言勾勒出一幅宏大的图景。

“当前的太空探索,无论是深空探测、在轨服务,还是未来可能的空间资源利用,都严重依赖地面测控和预设指令,自主性、实时性和智能性严重不足。而人工智能,尤其是朝着通用人工智能(AGI)方向发展的下一代AI,恰好能弥补这一短板。”

他结合“长青架构”的特点和“星瞳”计划的初步构想,阐述了AI如何为航天器赋予真正的“自主决策”能力,使其能应对深空探索中无法预知的复杂环境;如何通过智能算法优化太空制造工艺,实现关键部件的在轨修复甚至制造;如何利用AI处理海量的天文观测数据,从中发现人力难以察觉的规律乃至……异常。

“这不仅仅是技术的叠加,”林长青强调,“而是能力的质变。AI将成为太空活动的‘大脑’和‘神经系统’,而太空,也将为AI的发展提供最极端、最丰富的测试场和应用场景,反过来推动AI技术的极限突破。”

他的发言思路清晰,逻辑严密,既有对未来趋势的前瞻判断,又立足于当前可行的技术路径,论据扎实,并非空中楼阁。

当他话音落下,会议室出现了短暂的寂静。

几位原本对这位“最年轻成员”还抱有一丝观望态度的老专家,眼神中都流露出了惊讶和深思。陈院士用手指轻轻敲着桌面,缓缓点头。

“长青同志的这个视角,很有启发性啊。”一位负责航天领域规划的资深专家率先开口,语气严肃,“将AI深度嵌入太空任务的全链条,确实是我们正在思考的方向,但像你这样,从底层架构和AGI层面去构想,格局更大,挑战也更大。”

“没错,”另一位信息技术领域的院士接过话头,“这涉及到软硬件的协同设计,标准接口的制定,以及……最重要的,太空环境下AI的可靠性和安全性问题。这是一个系统工程。”

讨论被瞬间点燃。与会者们不再将林长青视为一个需要关照的晚辈,而是真正将他纳入了平等、深入的学术与战略探讨之中。大家围绕他提出的这个融合方向,从各自专业领域出发,补充细节,分析难点,探讨可行性。

林长青认真地听着,不时点头,或提出更深入的追问。他感觉到,自己真正踏入了一个更广阔的舞台。在这里,他播下的思想种子,有可能在未来,影响到一个国家乃至人类探索未知边疆的步伐。

会议结束时,陈院士特意走到林长青面前,拍了拍他的肩膀,眼中满是赞赏:“后生可畏啊!下次会议,希望还能听到你更多精彩的见解。”

林长青谦逊地回应着,心中却如同窗外秋日高远的天空,澄澈而辽阔。他知道,这只是一个开始。

(第189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