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条流畅而肯定,不再是模仿或改良,而是一种充满野心的、从无到有的创造!
“我们需要的是更像‘大脑’的东西!”他一边画,一边快速地说道,语速快得让王工等人必须全神贯注才能跟上,“放弃全局强一致性的枷锁!采用更灵活的、基于事件驱动的异步通信机制!”
手绘板上,一个全新的、充满异质感的架构草图迅速成型。它没有泰坦V那样泾渭分明、层级森严的缓存和总线结构,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更加扁平化、网络化的互联拓扑。
“核心之间,不再是主从关系,而是对等节点!”林长青的笔尖点在新草图的几个核心节点上,“它们拥有更大的自主权,通过高速片上网络直接通信,共享一个庞大的、分布式的统一内存地址空间!减少数据搬运,降低延迟!”
“可是……一致性怎么保证?数据冲突怎么办?”一个架构师忍不住提出质疑,这是经典架构理论的核心难题。
“弱一致性!甚至最终一致性!”林长青头也不抬,笔下的线条更加狂放,“通过硬件支持的、智能的冲突检测和解决机制来处理!允许短暂的数据不一致,用更高的并行度和效率来弥补!就像大脑,不同区域对同一事物的理解可以暂时不同,但最终会趋于统一!”
他又在草图上添加了几个特殊的模块。
“引入专用的、可重构的智能计算单元,嵌入到内存附近,处理特定的、不规则的计算负载,打破冯·诺依曼架构的瓶颈!让计算靠近数据,而不是让数据疲于奔命地寻找计算单元!”
他的手绘板上,那个新架构的轮廓越来越清晰。它看上去没有泰坦V那么“整齐”,甚至有些“杂乱”,各种功能模块如同有机体般交织在一起,充满了动态和不确定感。但细细看去,却能感受到一种内在的、蓬勃的活力,一种应对复杂性和不确定性的天然优势。
林长青终于停下了笔。
他将手绘板转向众人,上面是一个完成了基本骨架的、充满颠覆性思想的芯片架构草图。线条简洁而优雅,仿佛蕴含着无限可能与磅礴的力量。
他看着目瞪口呆的王工和团队成员,声音沉稳而充满力量,一字一句地问道:
“我们,为什么不造一个……”
“……属于自己的‘大脑’?”
(第164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