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本海默的公函与降价通知,像两块投入平静湖面的巨石,在“长青科技”内部激起了不小的波澜。技术团队愤慨于对方的质疑,市场团队则对骤然加剧的竞争压力感到担忧。会议室内,争论声此起彼伏,空气里弥漫着焦虑与火药味。
林长青坐在主位,听着各部门负责人的汇报和争论,脸上看不出什么表情,只有食指在光滑的会议桌上,无意识地、极轻地敲击着。他没有急于发表意见,只是在关键处偶尔插问一句,精准地切中要害。他在观察,在倾听,也在思考。
苏雨晴坐在他左手边稍后的位置,面前摊开着笔记本和一台平板电脑。她没有参与争论,只是飞快地记录着要点,偶尔在平板上调取一些数据或文件。她的眉头微微蹙起,不是因为慌乱,而是在全神贯注地梳理着纷杂的信息。
当争论暂时告一段落,所有人的目光都投向林长青,等待他最终决断时,他却微微侧过头,看向了苏雨晴。
“雨晴,”他的声音打破了短暂的沉寂,“你把目前我们内部管理上,最影响效率、最让你觉得掣肘的几个问题,说一下。”
这个突然的转向,让在场几位元老级别的部门主管都有些错愕。在他们看来,苏雨晴虽然是林总的女友,也时常在公司帮忙,但毕竟还是个学生,主要负责一些辅助性的文书工作。在这种关乎公司生死存亡的战略会议上,询问她的意见?
苏雨晴自己也愣了一下,但她很快迎上林长青的目光。那目光里没有试探,没有玩笑,只有全然的信任和一种“是时候了”的笃定。她深吸一口气,合上笔记本,将平板电脑屏幕锁定在一张她自己绘制的组织结构图上。
她站起身,没有走到台前,就站在自己的座位旁,声音清晰而稳定,带着一种与她年龄不符的沉静力量。
“好的。那我就从内部管理的角度,谈几点不成熟的看法。”她环视了一圈在场神色各异的面孔,“首先,是信息流转问题。目前技术部、生产部、市场部之间的信息传递,主要依靠不定期的会议和零散的邮件,缺乏统一、高效的协同平台。经常出现市场反馈的需求,技术部延迟数日才知晓;或者生产线的突发状况,市场部无法第一时间向客户解释,导致信誉受损。”
她顿了顿,看向负责生产的王工和负责市场的刘经理,两人脸上都露出一丝被说中的尴尬。
“其次,是财务审批流程。”苏雨晴继续道,目光转向财务主管,“目前所有超过五千元的支出,无论紧急与否,都需要长青最终签字。这在他专注于技术攻坚或外部谈判时,会造成严重的流程阻塞。上周,生产线急需的一批特种配件,就因为审批延迟,差点导致停产。”
财务主管张了张嘴,想解释这是为了控制风险,但在苏雨晴平静的注视下,又把话咽了回去。
“第三,是人事权责模糊。”苏雨晴的语调依旧平稳,却字字清晰,“部门主管有考核建议权,但最终的奖惩、调岗、甚至招聘名额的分配,缺乏清晰透明的制度和授权体系,导致中层管理者积极性受挫,也容易滋生……”
她没有说出那个词,但在场的人都明白——滋生不公和怨气。
会议室内鸦雀无声。几位原本对苏雨晴参与核心决策略有微词的主管,此刻都收敛了神色,认真地看着她。她指出的这几个问题,切中肯綮,都是公司快速扩张过程中暴露出来的、他们切身感受到却未能系统梳理和解决的痛点。
林长青看着苏雨晴,眼底深处掠过一丝不易察觉的欣赏和暖意。他知道她有这个能力,只是需要一个契机展现出来。
“那么,你的建议?”林长青问道,将舞台完全交给了她。
苏雨晴似乎早有准备,她操作平板,将屏幕投射到会议室的幕布上。上面是她利用课余时间,自学并结合公司实际情况,绘制出的新的组织架构图、信息流转示意图,以及初步拟定的《财务分级授权管理办法》和《人事管理规程》草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