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9章 清北的橄榄枝(2 / 2)

然而,无论最终选择何处,有一样东西在他心中已然明确。那便是身边这个女孩的理解与支持,是他无论如何都不想失去的、珍贵的光芒。这份情愫,如同暗夜中的北极星,为他指引着方向,也让这场甜蜜的烦恼,充满了温暖的期许。

---

(续)

接下来的几天,林长青的生活被各种“幸福的烦恼”填满。清华和北大的招生老师显然都将他列为了重点争取对象,攻势一波接着一波。

清华的老师更务实,详细介绍了学校在信息技术、微电子等领域的国家重点实验室和与知名企业的合作项目,话语间充满了将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导向。“我们相信,以你的天赋,在清华这片土壤上,一定能更快地将想法变为现实。”

北大的老师则更侧重于“塑造”,邀请他参加线上举办的优秀新生交流会,让他感受北大跨学科讨论的氛围,并强调元培学院可以让他同时接触理、工、经、管等多个领域的知识。“未来的领军人物,需要的是广阔的视野和整合资源的能力。”

他们甚至辗转找到了苏雨晴的联系方式,委婉地表示,如果林长青同学选择本校,他们也会密切关注苏雨晴同学的发展,并在政策允许的范围内提供便利。这是一种心照不宣的默契,试图从侧面增加筹码。

苏雨晴接到这样的电话,有些哭笑不得,但更多的是一种被尊重的感觉。她将这些信息原封不动地转达给林长青,没有施加任何压力,只是客观陈述。

“他们为了争取你,真是用心良苦。”她轻声说,眼神里带着一丝感慨。

林长青笑了笑,不置可否。这种被争抢的感觉,并未让他飘飘然,反而让他更加冷静地审视自己的内心和规划。

夜晚,他独自在房间里,摊开一张白纸。左边写上“清华”,右边写上“北大”,位置、未来发展契合度……

他的笔尖在“北大”下方停顿了许久。元培学院的灵活性,对他而言确实具有不小的吸引力。他未来的蓝图,绝不仅仅是技术研发,还涉及管理、资本运作甚至更深远的战略布局。北大的人文社科底蕴和更自由的学风,或许能为他提供更全面的滋养。

而且……他脑海中浮现出苏雨晴谈及北大时,那双清亮眼眸中不自觉流露出的向往。她的成绩同样优异,目标是北大光华管理学院或元培学院。如果……

他摇了摇头,将这个念头暂时压下。他不能让自己的选择过于受情感因素左右,这关乎他整个重生计划的基石。但不可否认,这确实是一个具有相当分量的加分项。

就在这时,家里的电话又响了。是北大招生组的老师,这次带来了一个新的信息。

“长青同学,我们了解到你可能对信息技术应用和交叉学科很有兴趣。北大在致力于推动‘文科+理科’、‘技术+社科’的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我们有几个正在筹备的前沿交叉项目,如果你有兴趣,我们可以安排你提前与项目负责人进行线上交流……”

这个信息,像一把钥匙,轻轻触动了他心中的天平。

交叉学科,整合资源,这正是他构建未来帝国所需要的能力!清华或许在单一技术领域更强,但北大这种打破壁垒的尝试,似乎更契合他脑海中那个庞大而复杂的商业与科技帝国的雏形。

他放下电话,心中已然有了清晰的倾向。

第二天,他主动给清华招生办的老师回了个电话,语气依旧谦逊而诚恳:“非常感谢清华的厚爱和提供的优厚条件,这对我而言是莫大的荣誉。经过慎重考虑,我个人可能更倾向于北大元培学院所提供的跨学科培养模式,感觉更符合我目前的兴趣和未来发展的设想。”

电话那头的老师显然有些失望,但还是保持了极大的风度,表示尊重他的选择,并欢迎他未来随时改变主意。

挂断电话,林长青感觉浑身一轻。一个重要的抉择,尘埃落定。

傍晚,他和苏雨晴再次走在放学的路上。这一次,他的脚步明显轻快了许多。

“我回复北大了。”他平静地告诉她,仿佛在说一件再寻常不过的小事。

苏雨晴的脚步微微一顿,侧过头看他。夕阳的余晖映在她眼中,闪烁着复杂的光芒——有惊讶,有了然,还有一丝迅速升腾而起、无法掩饰的喜悦。她立刻明白了这个选择背后,那未言明的、关于“可能性”的考量。

她没有问为什么,只是唇角控制不住地向上弯起,形成一个明媚动人的弧度,轻声确认:“元培学院?”

“嗯,元培。”林长青点了点头,目光望向远方被晚霞染红的天际,那里仿佛预示着一条全新的、充满挑战与希望的未来之路,“那里,或许能看到不一样的风景。”

而这条路上的风景,他希望在某个拐角,或者就在起点,能有她的身影。这个选择,是他基于理性的判断,也是他对自己内心情感的一次诚实回应。

清北的橄榄枝,他接住了属于北大那一支。人生的新篇章,正在缓缓翻开。而他和她之间的故事,也因为这个选择,被赋予了更具象的未来和共同的坐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