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老师是一位经验丰富的中年教师,戴着黑框眼镜,眼神锐利而温和。他给林长青倒了杯水,示意他坐下。
“林长青啊,”李老师开门见山,目光扫过桌上那几本明显不属于高中范围的书籍,“最近看你在看一些……比较深的书。”
林长青点点头,没有否认:“是的,李老师。感觉课本上的内容已经掌握,就想多了解一些。”
李老师的手指在桌面上轻轻敲了敲,沉吟片刻:“月考你的成绩,我都看到了。断层第一,尤其是理科,几乎满分。”他抬起眼,目光中带着审视,也带着期许,“我教书这么多年,很少见到你这样的学生。你的思维深度和学习能力,已经远远超出了高中生的平均水平。”
他身体微微前倾,语气变得更为郑重:“我不知道你是如何做到的,但这是一种天赋,也是一种责任。学校能教给你的,可能很快就不够了。在学有余力的前提下,进行更深入的探索,我是支持的。”
李老师的言语间,已经不再仅仅将林长青视为一个优秀学生,更像是在看待一种罕见的“现象”,一种需要正确引导的潜力。
“但是,”他话锋一转,带着长者的关切,“也要注意节奏,打好基础很重要,不要好高骛远。另外,如果有什么想法,或者需要什么资源,可以随时跟我,或者跟其他科任老师说。我们或许能提供一些帮助。”
林长青认真聆听着,心中了然。班主任的话,既是对他能力的认可,也是一种保护性的提醒和资源的开放。这为他后续更进一步的行动,提供了某种程度上的便利和掩护。
“我明白,谢谢李老师。”林长青诚恳地道谢,“我会注意的,也会好好利用时间。”
离开办公室时,夕阳正好。林长青走在安静的走廊里,心中一片清明。来自师长的认可和期许,外界看他“深不可测”的目光,都与苏雨晴那份理解的眼神一样,成为了他前行路上或明或暗的灯火。
他知道,这种“深潜”并非为了特立独行,而是通往未来的必经之路。每一次对更深奥知识的理解,每一次在脑海中成功构建出复杂的模型,都让他感觉自己与那个宏大的目标——利用科技改变命运,乃至触碰星空——更近了一步。
夜晚,他再次沉浸于书海与内视之中。脑海中的“星璇”稳定旋转,散发着温润的光泽。他尝试将刚理解的线性代数概念与物理模型结合,推演一个简单的量子系统。精神力的消耗比单纯阅读要大,但那种触摸到世界底层规律的愉悦感,却支撑着他不断向下深潜,不断积淀。
这积淀,无声无息,却厚重坚实,如同深海之下的潜流,默默积蓄着足以改变水面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