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意渐浓,梧桐叶落尽,天空显得愈发高远。第一次月考如同一片飘然而至的叶子,落在了每个高一新生的面前。班级里的空气里,悄悄掺杂了一丝若有若无的紧张感。
对于林长青而言,这次考试更像是一次阶段性的检验,检验他重生归来后,在知识与能力融合上的成果。他心态平和,但看到身旁苏雨晴偶尔凝神思索、指尖无意识卷动书页的模样,他知道,这场考试对她,对他们刚刚确立的“共同目标”,意义更为具体。
自然而然地,他们的学习互动变得更加频繁和深入。放学后的教室,常常只剩下他们两人。夕阳的余晖将桌椅染成暖金色,空气中漂浮着细小的尘埃,安静得只剩下笔尖划过纸张的沙沙声,以及偶尔低声的交流。
“这道函数题,我总是绕不过这个弯。”苏雨晴将习题册推过来,指尖点着那个困扰她的步骤,眉头微蹙。
林长青放下手中的书,侧身看去。题目涉及函数图像与参数的动态关系,需要一定的空间想象和逻辑推导能力。他没有直接说出答案,而是拿起笔,在草稿纸上画出清晰的坐标轴。
“你看,我们不必急于代入计算。”他的声音在安静的教室里显得格外清晰温和,“可以先从图像的本质入手。当这个参数变化时,它影响的其实是图像的……”
他一步步引导,言语简洁,却总能切中要害。他没有炫技般抛出好几种解法,而是选择最适合苏雨晴当前思维模式的一种,耐心拆解,如同抽丝剥茧,将复杂的逻辑链条变得清晰可见。他的点拨,往往在她思维阻塞的节点轻轻一推,便豁然开朗。
苏雨晴专注地听着,目光跟着他的笔尖移动。她发现,林长青的讲解有一种奇特的力量,能将她脑海中混乱的线头重新理顺。他不仅给出路径,更教会她如何识别路标。那种被引导、被启发的顿悟感,让她沉浸其中。
“我明白了!”当她终于靠自己推导出结果时,眼睛瞬间亮了起来,那是一种解决难题后纯粹的喜悦和成就感,嘴角不自觉地上扬,露出浅浅的梨涡。“原来关键是要先理解参数对对称轴的影响。你的方法真好用。”
林长青看着她发自内心的笑容,自己的嘴角也微微牵起。帮助她攻克难关所带来的满足感,丝毫不亚于他自己解出难题。这种思维的碰撞与共鸣,让他感到一种难以言喻的愉悦。
当然,他们的互助并非单向。在苏雨晴擅长的文科领域,她则是当仁不让的“导师”。
她会将自己精心整理的历史事件脉络图分享给林长青,那些错综复杂的时间、人物、因果,在她的梳理下变得条理清晰,一目了然。她还会拿出自己摘抄的优美词句和作文素材本,里面不仅有名言警句,还有她自己的批注和运用心得。
“你的论述逻辑很强,但有时候语言可以再生动一点。”她指着林长青一篇习作里的段落,认真地说,“比如这里,如果用这个典故来类比,会不会更有说服力,也更有文采?”
林长青虚心接受。他拥有超越时代的见识和强大的逻辑,但在语言的精雕细琢和文学素养的沉淀上,苏雨晴确实比他更细腻、更有积累。她的补充,恰好弥补了他能力版图上的一块拼图。
他们就像两块彼此契合的拼图,在知识的海洋里互相支撑,互相补充。林长青负责构建坚实的理科骨架,苏雨晴则为它填充上丰盈的文科血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