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2章 特殊的观察者(1 / 2)

戈壁基地的营房是简易的模块化板房,内部陈设极其简单,金属床架,薄薄的床垫,一张桌子,两把椅子,除此之外,再无他物。

空气中弥漫着一股淡淡的金属和尘土混合的气味。虽然简陋,但隔音和基本的防护做得不错,关上门后,外面呼啸的风声和远处的嘈杂便被隔绝了大半。

九组的营区被分配在基地相对边缘的位置,与其他几个实力较强的组别隔开了一段距离,这种安排本身似乎就暗示了一种无声的等级划分。

我们简单安置好行李后,顾倾城立刻召集了所有人开会。

“‘铁匠’,外部环境扫描和信号监测情况?”她直接问道,语气恢复了惯有的冷静和高效。

“铁匠”已经将他那个宝贝背包里的几个小型设备接入了营房的预留接口,手指在便携终端上飞快地操作着。

“环境扫描完成。基地外围电磁屏蔽等级极高,内部通讯受限,使用指定加密频道。空气成分稳定,但粉尘颗粒物浓度超标,对精密光学仪器有潜在影响。未发现异常能量波动或隐藏监控设备——至少以我的设备等级发现不了。”他推了推眼镜,语气一丝不苟。

“‘山猫’,周边警戒布防观察?”

“山猫”靠在门边,透过窗帘缝隙观察着外面:“明哨、暗哨、巡逻队配置标准,无漏洞。其他组的人……看起来都挺放松,但放松得有点过分,像是装出来的。”她的直觉总是带着野兽般的敏锐。

“‘匠师’,李哲,你的感应呢?”顾倾城看向李哲。

李哲闭着眼,双手轻轻按在金属墙壁上,似乎在感受着什么:“地下的金属管线结构很复杂,能量流稳定。但……有几个区域的金属反馈很‘钝’,像是被特殊力场包裹或隔绝了,感知无法深入。可能是指挥部、能源中心或者……禁闭区?”

我则静静坐在床边,继续翻阅着电子终端里详尽的演习规则手册,同时将自身的“生命场”感知维持在最低限度的活性状态,像一层薄薄的蛛网,小心翼翼地感受着周围环境的能量流动。

那种无形的、来自各方强者的压力始终存在,如同背景噪音,需要时间去适应和过滤。

下午是自由活动和适应性训练时间。基地允许参演人员在指定区域内活动,熟悉环境。我决定去演习指挥部大楼外的观战平台看看。那里设有巨大的全息沙盘和观测屏幕,虽然演习尚未开始,但已经有一部分地形和模拟数据被投影出来,供各组成员提前研究。

观战平台上人不多,三三两两地站着。我找了个僻静的角落,目光投向那庞大而复杂的全息沙盘。

沙盘模拟了戈壁、山地、峡谷甚至还有一小片废弃城镇区域,地形错综复杂,标注着各种可能存在的资源点、障碍区和初始旗帜点位置。看得越久,越能感受到这次演习的难度和残酷性。

“很壮观,不是吗?”一个温和的声音在旁边响起。

我转过头,是白天在高台上见过的那个戴着眼镜、气质像文职参谋的中年男子。他不知何时也来到了观战平台,就站在我旁边不远处,同样看着沙盘,脸上带着淡淡的、仿佛永远不变的平和笑容。

“是啊,规模很大。”我礼貌性地回应了一句,心中却保持着警惕。顾倾城的提醒还在耳边。

“每一次看,都觉得人类的智慧和力量,既能创造奇迹,也能模拟出最极致的考验环境。”他感慨道,语气自然,就像两个偶然遇见的同行在闲聊,“你是第一次参加‘砺剑’吧?感觉怎么样?还适应这里的气候吗?”

“有点干,风沙大,不过还能接受。”我回答得比较保守。

“呵呵,习惯了就好。我叫周文渊,在指挥部做些文书记录和分析的工作,大家都叫我老周。”他主动自我介绍,态度很随和,“看你研究沙盘很认真的样子,对团队战有什么初步想法吗?”

“还在熟悉规则,谈不上想法。”我笑了笑,没有透露任何信息。在这个地方,对陌生人保持距离是基本常识。

老周似乎并不介意我的防备,反而点了点头:“谨慎是好事。这里的规则,有时候比纸面上写的要复杂得多。”

他话锋一转,看似随意地问道:“我看你的资料,是医疗背景出身?这次演习,医疗救援压力很大,尤其是对异能使用过度或战斗损伤的处理,很考验基本功。”

“略懂一些。”我谦虚道,心中疑窦渐生。一个文书参谋,会对医疗救援这么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