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魏太和年间,孝文帝拓跋宏励精图治,迁都洛阳,推行汉化,国力臻于鼎盛。然北疆柔然,虎视眈眈,边患时起,成为帝国心腹之患。
帝都洛阳,熙攘繁华,朱雀大街车水马龙,坊市间人声鼎沸。在这片盛世景象之下,权力的暗流与边疆的烽火,共同编织着一幅波澜壮阔的时代画卷。
而在这幅画卷中,最为耀眼的明珠,莫过于司徒冯敬之女——冯瑶。
“小姐,您快看这株碧桃,开得多好!”侍女翠儿指着园中一株开得正艳的桃花,语气中满是欣喜。
冯瑶循声望去,唇角噙着一抹浅淡的笑意。她身着浅碧色绣缠枝莲纹襦裙,外罩月白纱衣,立于姹紫嫣红的春色之中,却仿佛将所有光华都敛于自身。肌肤胜雪,眉目如画,尤其那一双秋水般的眸子,清澈灵动,顾盼间却又带着一丝超越年龄的沉静与睿智。
“是啊,春光正好。”冯瑶轻声应道,伸手接住一片随风飘落的桃花瓣,目光却似乎穿透了重重亭台楼阁,望向了更遥远的北方。“只是不知边关的将士,能否得见如此春光。”
翠儿闻言,脸上的笑容微敛,小心地看了看四周,低声道:“小姐,您又操心国事了。老爷说了,边关有赫连将军守着,出不了大乱子。”
“赫连将军……”冯瑶低声重复着这个名字。赫连战,镇北将军,一个在北魏军中如雷贯耳的名字。年少从军,战功赫赫,以其铁血手腕与用兵如神,镇守北疆,令柔然人闻风丧胆。京中关于他的传闻极多,说他勇武非凡,也说他冷酷肃杀,不近人情,是个只知军务、不解风情的铁石之人。
冯瑶并非寻常闺阁女子。她出身名门,父亲冯敬官拜司徒,位列三公,母亲亦出身世家大族。自幼她便展现出过人的天资,不仅诗书琴画无一不精,更难得的是,她对兵法政论、史籍典章有着浓厚的兴趣。冯敬开明,并未拘着她只学女红中馈,反而允许她翻阅书房藏书,甚至有时会与她讨论朝中事务。
因此,冯瑶虽深处闺阁,却胸怀天下。她深知,这看似繁花似锦的太平盛世,实则暗藏危机。边患未绝,朝堂之上亦非铁板一块。那些关于赫连战的传闻,在她听来,拼凑出的不仅是一个冷厉的将军形象,更是一个身处权力漩涡中心、以一身铁骨独自支撑北疆危局的孤臣身影。
“听闻赫连将军年纪不过二十有五,竟已担此重任,真是英雄出少年。”冯瑶若有所思,指尖无意识地捻着花瓣。
翠儿撇撇嘴:“英雄是英雄,可都说他凶得很,脸上从没个笑模样,京里的小姐们见了都怕。哪像那些世家公子,懂得怜香惜玉……”
冯瑶微微一笑,不置可否。在她看来,那些只会吟风弄月、追逐声色的纨绔子弟,与在血火中扞卫家国的将军相比,犹如萤火之于皓月。
正说着,一名小厮匆匆而来,在园门外禀道:“小姐,老爷回府了,请您去书房一趟。”
冯瑶心中一凛。父亲平日下朝归家,若非紧要之事,不会立刻唤她。她整理了一下衣裙,带着翠儿向书房走去。
书房内,檀香袅袅。冯敬负手立于窗前,望着庭院中的翠竹,背影竟显得有些沉重。他年近五旬,面容清癯,目光深邃,此刻眉宇间却笼罩着一层化不开的忧色。
“父亲。”冯瑶轻声唤道,敛衽一礼。
冯敬转过身,看着亭亭玉立的女儿,眼中闪过一丝复杂难言的情绪,有骄傲,有不舍,更有深深的无奈。他挥了挥手,示意翠儿退下。
“瑶儿,”冯敬的声音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沙哑,“今日宫中颁下旨意。”
冯瑶的心轻轻一跳,面上却依旧平静如水,只静静等待着父亲的下文。
冯敬从袖中取出一卷明黄的绢帛,并未展开,只是沉重地说道:“陛下……将你赐婚于镇北将军,赫连战。”
空气仿佛在这一刻凝固。冯瑶清晰地听到自己心跳漏了一拍的声音。赫连战?那个远在北疆、素未谋面、传闻中冷厉如冰的将军?她曾设想过无数种未来的可能,却从未料到,自己的命运会以这种方式,与这个名字紧密相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