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冬过去,春天来临。襄城城墙上的血迹已被雨水冲刷干净,只有那些新砌的墙砖,还在诉说着不久前那场惨烈的攻防战。
傅汝城站在修复一新的城楼上,监督着最后的修缮工作。他鬓角已添了许多白发,但目光依旧锐利。
将军,朝廷的封赏下来了。王琛快步走来,脸上带着喜色。
傅汝城接过圣旨,看完后却沉默不语。
父亲,朝廷封您为兵部尚书,这是大喜事啊!傅昌国高兴地说。
傅汝城将圣旨递给儿子:你再仔细看看。
傅昌国接过一看,脸色渐渐变了。圣旨上虽然封赏优厚,但却要求傅汝城立即进京赴任,同时将襄城守军调往南方。
这是明升暗降!傅昌国怒道,朝廷是怕我们功高震主!
傅汝城遥望北方,语气平静:大清已攻占北京,朝廷南迁。此时调我等南下,也是情理之中。
可是襄城...傅昌国不舍地望着这座他们誓死守卫的城池。
襄城自有它的命运。傅汝城道,我们去南方,还有更重要的使命。
临行前夜,傅汝城独自来到普济禅师的墓前。让他惊讶的是,墓前竟已有了祭拜的痕迹——新鲜的贡品,燃尽的香烛。
将军也来了?一个苍老的声音从身后传来。
傅汝城回头,见是城中最年长的说书人孙老先生。
老先生这是...
孙老先生将手中的酒洒在墓前,缓缓道:老朽来告诉大师,他救下的故事,已经开始流传了。
原来,这段时间里,孙老先生已将襄城保卫战改编成评书,在茶楼酒肆传唱。特别是阴兵现世高僧超度等情节,最受百姓欢迎。
现在城里的小孩都会唱:襄城有个傅将军,阴兵过境都不怕...孙老先生笑着说。
傅汝城却皱起眉头:这些神怪之说,恐怕有损战事的严肃。
将军差矣。孙老先生正色道,百姓需要传奇。真实的历史会被遗忘,但传奇会代代相传。千年之后,谁还记得这场战争的细节?但‘襄城阴兵’的故事,或许还会有人讲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