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名扬洛阳(1 / 2)

“功德圆满”的御匾挂在寺庙山门之上,在阳光下熠熠生辉。这块匾额的到来,彻底改变了小庙的命运。往日稀落的香客,如今络绎不绝;曾经寂静的庭院,现在人声鼎沸。

老方丈召集全寺僧众,语重心长地说:“皇恩浩荡,赐此殊荣。我等更当精进修行,广渡众生,方不负圣恩。”

庙里为此特意扩建了讲经堂,增加了斋堂面积,还新辟了几间禅房供远道而来的香客歇脚。定藏依然保持着平常心,每天做着该做的事,只是现在多了项任务——为来访者讲解佛法。

有趣的是,定藏讲经从不引经据典,也不用深奥的佛学术语,而是用最朴实的语言,结合日常生活打比方。老太太们听得懂,小孩子也喜欢听。

有一天,一个农夫来问:“师父,我天天种地,怎么修行?”

定藏答道:“种地就是修行。耕地时不想别的,插秧时专心插秧,收割时专心收割,这就是禅定。看到庄稼长得好,心生欢喜,这就是慈悲。”

农夫恍然大悟:“原来修行不用离开日常生活!”

定藏笑着点头:“正是。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

这样的话话口耳相传,越来越多普通百姓对佛法产生了兴趣。甚至有些原本不信佛的人,也因为定藏平易近人的开示而开始接触佛法。

然而,名声大了,麻烦也随之而来。有些其他寺庙的和尚不服气,前来挑战。这日,来了几位号称“佛学大师”的和尚,要与定藏辩论佛法。

慧明师兄担心地提醒:“定藏,这些人都很有学问,你小心应付。”

定藏憨厚地笑笑:“师兄放心,我知道的就说,不知道的就说不知道。”

辩论开始,对方引经据典,口若悬河。定藏只是静静听着,然后问:“请问大师,这些经论可能让众生离苦得乐?”

对方一愣:“经论是智慧结晶,自然能度化众生。”

定藏又问:“那大师可曾用这些经论度化过多少人?”

对方语塞。定藏接着说:“地藏菩萨教导我们,一切唯心造。再多的经论,不如一颗慈悲心。我愚笨,记不住那么多经论,只知道心存善念,帮助他人。”

说着,他念起那四句偈子。说来也怪,那些原本气势汹汹的和尚,听到偈子后竟然心生惭愧,一个个合十礼拜而去。

慧清看得目瞪口呆:“定藏,你这四句偈子真是太神了!”

定藏摇头:“不是偈子神,是地藏菩萨的愿力神。菩萨发愿要度尽众生,我们念诵偈子,就是在呼应菩萨的愿力。”

除了佛门中人,还有些好奇的文人墨客也常来拜访。他们有的真心求教,有的则是为了收集创作素材。

有一天,一位诗人来访,问道:“师父,您能说说地府究竟是什么样子吗?”

定藏想了想,说:“地府的样子,每个人的都不一样。心存善念的人,看到的是菩萨慈悲;心怀恶念的人,看到的是地狱惨相。所以说,一切唯心造。”

诗人追问:“那您看到的是什么样子?”

定藏笑了:“我看到地藏菩萨在度化众生,就像阳光照进黑暗,给众生带来希望。”

诗人听后深受启发,后来写了一首《地藏赞》,在洛阳城中广为传诵。

随着定藏的名声越来越大,连外国僧人也慕名而来。有一位从天竺来的高僧,听说定藏的故事后,特地前来验证。

天竺高僧通过翻译问:“听说您见过地藏菩萨,可知菩萨在天竺时的故事?”

定藏老实回答:“我不知道菩萨在天竺的故事。我只知道菩萨发愿要度尽地狱众生,这个愿力遍满法界,没有国界之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