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玄子婉拒了张县令的宴请与酬谢,也谢绝了村民们热情的邀约,只接受了少许干粮清水以备路上之需。他心系那些受害女子的状况,特意在离去前,再次前去探望。
临时安置她们的僧寮内,气氛已比之前缓和许多。家人围护在身边,热汤饭食下肚,温暖的炉火烘烤着,姑娘们脸上终于有了一丝血色,但眼神中的惊恐与屈辱仍未完全散去。见到清玄子进来,她们纷纷起身,便要下拜。
“各位姑娘不必多礼。”清玄子连忙虚扶,“贫道来看看你们,稍后便要告辞了。”
小莲的父亲,一位老实巴交的庄稼汉,激动得老泪纵横,拉着小莲就要给清玄子磕头:“道长!您是我李家的大恩人!要不是您,小女她就……我们真不知道该如何报答您啊!”
“老人家言重了。”清玄子扶住他,温声道,“世间自有公道,邪不胜正。贫道不过是恰逢其会,做了该做之事。倒是诸位姑娘,历经磨难,身心受损非轻,日后还需家人多加关爱体谅,助她们走出阴霾,重拾生活勇气。”
他目光扫过几位女子,声音沉稳而充满力量:“诸位姑娘,切记,尔等皆是受害之人,无辜受难,绝非自身之过。恶徒已受王法制裁,天道亦不会饶恕他们。望你们莫要长久沉溺于悲苦自伤,未来日子还长,当向前看。父母在堂,亲情可贵,好好生活,方是对逝者最好的告慰,也是对自身最大的慈悲。”
他的话语平和却自带一股安定人心的力量,如春风化雨,悄然滋润着她们干涸恐惧的心田。女子们听着,眼中泪光闪烁,却不再是纯粹的绝望,而是多了一丝被理解的慰藉和重新开始的微茫希望。她们用力点头,将道长的教诲铭记于心。
清玄子又特意嘱咐村老和家属,务必保护好这些女子的名声,莫让流言蜚语二次伤害她们。村民们纷纷应承,表示定会相互照应,绝不让姑娘们再受委屈。
处理完这些后续事宜,清玄子才真正放下心来。他婉拒了所有人的送行,独自一人,背着长剑,手提简单的行囊,走出了慈云寺的山门。
然而,山门外的情景却让他微微一愣。只见山路两旁,竟黑压压地站满了闻讯赶来的四方乡民!男女老幼,不下数百人,他们静静地等候着,手中挎着篮子,提着瓦罐,捧着布包。
一见清玄子出来,人群顿时骚动起来。“道长出来了!”“恩公!请留步!”
一位须发皆白的老者,在族人搀扶下上前,代表众人说道:“清玄子道长,您为民除害,恩同再造!我们青峰山下的百姓无以为报,这些粗陋的吃食、衣物,都是大家一点心意,请您务必收下,路上也好果腹御寒!”说着,众人纷纷将手中的东西递过来——有刚烙好的饼、煮熟的鸡蛋、腌制的咸菜、缝制的布鞋、甚至还有一壶壶家酿的米酒。
清玄子看着那一张张朴实而真诚的面孔,看着他们眼中洋溢的感激与敬意,心中暖流涌动,修持多年的道心亦泛起波澜。他稽首行礼,朗声道:“福生无量天尊。多谢各位乡亲厚爱!贫道云游四方,餐风饮露本是常事,实在不敢当如此重礼。诸位的心意,贫道心领了,但这些物品,还请收回。眼见诸位乡亲生活安宁,苦难得申,便是对贫道最好的回报。”
众人哪里肯依,纷纷劝说,定要他收下。清玄子推辞不过,最终只象征性地收下了一个装有几张饼和几个鸡蛋的小包袱,以及一壶清水,聊表心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