漕运事务渐入正轨,某个深夜,苏浅浅在书房核对各地送来的文书副本时,看着那堆积如山、需要大量人力抄录的卷宗,一个念头如同闪电般划过脑海——活字印刷术!
这个在北宋才得以成熟的技术,在这个类似唐初背景的“大惠朝”,无疑是颠覆性的存在。若能成功,将极大降低知识传播成本,提升政务效率,其意义甚至超过漕运改革。
她没有声张,立刻动用苏家资源,悄悄试验。选址在京郊一处不起眼的苏家工坊内,召集了几名签了死契、家小皆在苏家掌控中的老练匠人。
过程并非一帆风顺。选材是关键。她尝试过木头,但木纹遇水易变形;尝试过陶土,但烧制易裂。最终,她想到了铅锡合金。反复调整配比,控制熔炼温度,终于得到了硬度适中、不易变形、易于雕刻的合金材料。
接着是刻字。她亲自挑选常用字,让匠人反刻在小小的合金块上,要求字迹清晰、大小均匀。然后是排版,制作一个带有卡槽的铁板,将刻好的字模按照文章顺序排列固定。最后是上墨、覆纸、按压……
当第一张字迹清晰、墨色均匀的《千字文》试印成功,从纸上揭下时,在场的所有匠人都惊呆了!他们看着那整齐划一、与手抄无异却效率不知快了多少倍的文字,仿佛看到了神迹!
苏浅浅抚摸着那张带着墨香的纸,心中激动难平。她知道,她手中握着的,是足以改变时代的力量。
她没有立刻公开,而是命令匠人继续完善,大量制作字模,并反复测试,确保万无一失。同时,她开始构思如何将这份“大礼”以最稳妥的方式,献给皇帝。
时机很快到来。一次关于推广农书、教化万民的朝会后,皇帝承景帝感慨良种技术传播缓慢,典籍抄录耗时费力。苏浅浅抓住机会,于次日单独求见。
养心殿内,苏浅浅将一匣子精心准备的活字字模和数十张用新法印刷出来的、内容各异的纸张呈上。
“陛下,臣女偶得奇思,或可解典籍复制之困。”她声音平静,却带着不容置疑的自信。
承景帝起初并未在意,随手拿起一张印着《论语》片段的纸,目光扫过,随即猛地定格!那字迹工整统一,绝非手抄!他又快速翻看其他纸张,内容各异,但字迹如出一辙!
“这……这是何法所为?!”皇帝的声音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颤抖,他敏锐地意识到了这其中蕴含的巨大能量。
苏浅浅将活字印刷的原理、制作过程、效率对比,清晰道来。她没有居功,只说是“仰赖陛下洪福,偶得前人残卷启发,加以试验而成”。
承景帝听着,看着那匣子里一个个小巧精致的字模,眼中光芒越来越盛!作为帝王,他太清楚这东西对于巩固统治、推行教化、掌控舆论的意义了!这比十座漕运枢纽带来的影响更加深远!
“奇思!旷古烁今之奇思!”皇帝猛地站起身,激动地在殿内踱步,脸上是毫不掩饰的狂喜,“安福郡君,你……你又立下一桩不世之功啊!”
活字印刷术被皇帝视为国之重器,龙心大悦之下,决定在次日的朝会上公开嘉奖苏浅浅,并欲晋封其为郡主,食邑加倍。
翌日,金銮殿上。
当内侍宣读完苏浅浅献上活字印刷术之功,并宣布皇帝欲封其为“安宁郡主”时,朝堂之上一片哗然。惊叹于印刷术神奇者有之,但更多的,是隐晦的忌惮与不满。
苏家崛起太快了!高产粮种、漕运改革、稳定市场,如今又献上如此利器……这功劳,太大了!
一位隶属清流、素以“耿直”闻名的御史大夫,王焕,率先出列,手持玉笏,高声道:“陛下!臣以为,晋封郡主,恐有不妥!”
承景帝眉头微蹙:“王爱卿有何高见?”
王焕朗声道:“苏家近年来,功勋卓着,陛下屡加封赏,已是恩宠至极。然,赏罚需有度。苏家虽有功于社稷,但其势已显,民间已有‘苏半城’之戏称。若再晋封郡主,恐使其家族势力过于膨胀,非国家之福!臣恐……功高盖主啊陛下!”
“功高盖主”四个字,如同惊雷,炸响在寂静的大殿之上。许多官员虽然不语,但眼神闪烁,显然心中亦有同感。苏正德、苏屹安等人站在班列中,心瞬间提到了嗓子眼。
承景帝面色沉静,看不出喜怒,目光扫过群臣:“哦?王爱卿是觉得,苏家之功,不足以封郡主?还是觉得,朕的赏罚,失了分寸?”
王焕伏地:“臣不敢质疑陛下!只是为江山社稷计,不得不言!苏家之功,虽实,然需循序渐进,方是保全臣子、稳固朝纲之道啊!”
就在这时,一个冷冽的声音自武官班列前方响起,带着不容置疑的威严:
“王御史此言,本王不敢苟同。”
众人循声望去,只见靖王萧策缓步出列,身姿挺拔如松,玄色王袍衬得他面容愈发冷峻。他目光如电,直射伏在地上的王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