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日,天边刚泛起鱼肚白,落雁城西街的“苏记粉铺”门前便已忙碌起来。铺面里外已被彻底清扫,窗明几净,残破的桌椅都已修好补齐,还添置了几张新的。柜台擦得锃亮,碗筷整齐码放。门口挂上了一块崭新的木匾,上面是请隔壁识字的老先生写的“苏记粉铺”四个大字,虽不华丽,却透着一股子干净利落。
苏老爷子头天晚上就赶着第二批运送物资(主要是更多的红薯、淀粉和一些家常被褥)的驴车进了城,此刻正精神矍铄地站在门口,看着焕然一新的铺子,脸上是掩不住的激动。他没有让苏家几个小子跟来,严令他们必须留在村里上学。“读书是正途,一天都不能耽误。”老爷子在这点上很坚持,生意要做,孩子的学业更不能荒废。有怀风师父在村里看着,他也放心。
厨房里,李氏和柳氏早已准备就绪。两口大锅里,一口熬着骨汤(用便宜的大骨熬制,增加底味的醇厚),另一口烧着滚水准备烫粉放置,洗好的小葱切成葱花,炸得酥香的黄豆、炒香的肉末臊子、以及苏家秘制的酸辣酱料都分别装在陶盆里,红红绿绿,香气隐隐透出,勾人食欲。
苏浅浅也没闲着,她人小,就在堂食区帮忙最后检查桌椅摆放,又拿出几张提前请人写好的红纸,上面用端正的字写着:“酸辣粉,八文一碗”、“酸辣面,九文一碗”,处和门外的墙壁上。
辰时正刻(约早上七点),苏老爷子深吸一口气,对着李氏点了点头。李氏会意,拿起锅勺,在锅边“当当当”敲了三下——这是苏家商量好的开业信号!
清脆的响声在清晨的街道上格外引人注意。很快,就有早起的行人、附近的住户被吸引了过来。看着崭新的铺面,闻着空气中隐隐传来的酸辣香气,不少人驻足观望。
“苏记粉铺?新开的?”
“酸辣粉?啥是酸辣粉?没听过啊。”
“闻着味儿挺香,价格也不贵,尝尝?”
第一个走进来的是个赶早市的中年汉子,他好奇地看了看墙上的价目:“来碗酸辣粉!尝尝鲜!”
“好嘞!客官稍坐!”李氏响亮地应了一声,手脚麻利地抓了一把粉条下入滚水锅中烫煮。柳氏则快速在碗底放入盐、酱油、醋和那秘制的酸辣酱料,又舀上一勺滚烫的骨汤冲开。粉条很快烫好,捞入碗中,再撒上葱花、炸黄豆、肉末臊子,一碗红油赤酱、香气扑鼻的酸辣粉便做好了。
苏浅浅小心翼翼地端着这“开业第一碗”,送到汉子桌上。那汉子看着碗里晶莹剔透的粉条浸在红亮的汤汁里,点缀着翠绿的葱花和金黄的豆子,不由得咽了口口水。他拿起筷子,搅拌一下,迫不及待地吸溜一口——
“唔!好!好吃!”汉子眼睛一亮,被那酸辣鲜香的味道瞬间征服,粉条滑溜劲道,酸味开胃,辣得过瘾,黄豆酥香,肉末增味,几种口感在嘴里炸开,让他吃得额头冒汗,大呼过瘾。“痛快!这味儿正!老板,再给我加个饼子!”
这汉子的反应就是最好的广告!周围观望的人见他吃得香甜,纷纷动了心思。
“给我也来一碗酸辣粉!”
“我尝尝那个酸辣面!”
“这儿能坐吗?”
小小的铺子很快坐满了人。李氏和柳氏在厨房里忙得脚不沾地,一个负责烫粉安负责收钱、招呼客人,苏承光,苏苏浅浅则化身小小跑堂,穿梭在桌椅之间端碗送筷,小脸忙得红扑扑的。苏老夫人和文氏也在后厨帮忙洗刷碗筷,保证周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