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连日暴雨,水情告急
天圣八年八月,汴河村遭遇了罕见的连日暴雨。从月初开始,雨水就没有停歇过,淅淅沥沥的小雨渐渐变成瓢泼大雨,汴河的水位一天天上涨,很快就漫过了岸边的滩涂,逼近了村里的堤坝。
这天清晨,肖雯雯被一阵急促的敲门声惊醒。打开门,只见张阿公浑身湿透,手里拿着一把破旧的油纸伞,脸上满是焦急:“肖姑娘,不好了!黄河支流的水位也涨了,刚才我去堤坝查看,发现堤坝有几处已经开始渗水,再这么下去,堤坝肯定会垮的!”
肖雯雯心里一紧,连忙叫醒刘破虏,拿上蓑衣和斗笠,跟着张阿公往堤坝赶去。一路上,雨水顺着斗笠的边缘往下流,模糊了视线,脚下的泥土湿滑难行,每走一步都要格外小心。
到了堤坝边,眼前的景象让人心惊——浑浊的河水裹挟着泥沙,在狂风的推动下,疯狂地冲击着堤坝,堤坝上的几处裂缝正不断往外渗水,泥土被河水冲刷得越来越松散,随时都有垮塌的危险。十几个村民拿着铁锹,正在奋力往裂缝里填土,却根本抵挡不住河水的冲击。
“肖姑娘,你快想想办法啊!”一个村民看到肖雯雯,像是看到了救星,“再这么下去,我们的村子就要被淹了!”
刘破虏紧紧抓着肖雯雯的衣角,眼里满是紧张,却没有丝毫退缩。他看着不断上涨的河水,又看了看村民们焦急的神情,小声说:“肖姐姐,我们一定要守住堤坝,不能让村子被淹!”
肖雯雯点点头,快速思考起来。她在时空管理局的资料里学过古代水利知识,知道面对堤坝渗水,单纯填土是不够的,必须用“沙袋固堤法”和“导渗沟”相结合的方式,才能有效阻止堤坝垮塌。
二、急定方案,分工抗险
肖雯雯立刻召集村民们,大声说:“大家别慌!现在堤坝只是渗水,还没到垮塌的地步,只要我们用对方法,一定能守住堤坝!”
村民们渐渐安静下来,都看向肖雯雯,等着她的指示。肖雯雯继续说:“第一,我们要制作沙袋——家里有麻袋的,都拿出来,装上泥土和碎石,把沙袋堆在渗水的地方,挡住河水的冲击;第二,我们要在堤坝内侧挖导渗沟,把堤坝里的渗水引到汴河里,减少堤坝内部的压力;第三,我们要派人去村里通知老人和孩子,收拾贵重物品,转移到村后的高地,以防万一。”
“可是我们没有那么多麻袋啊!”一个村民皱着眉头说,“而且挖导渗沟需要时间,我们人手也不够!”
肖雯雯早有准备:“没有麻袋,就用家里的旧衣服、被褥,缝制成简易的袋子,装上泥土也能起到作用;人手不够,就让村里的青壮年都来堤坝帮忙,老人和孩子负责转移物资,妇女们负责制作简易沙袋,大家分工合作,一定能来得及!”
刘破虏也站出来,大声说:“我愿意去通知村民转移!我还能帮着挖到渗沟!”
看着刘破虏坚定的眼神,村民们也纷纷响应:“我去制作沙袋!”“我去挖导渗沟!”“我去通知老人孩子转移!”
肖雯雯立刻进行分工:张阿公负责带领青壮年挖导渗沟,按照她画的图纸,在堤坝内侧挖出宽一尺、深两尺的沟渠,铺上茅草,引导渗水;村里的妇女们在堤坝附近的空地上集合,用旧衣服、被褥制作简易沙袋;刘破虏则带着几个半大的孩子,去村里通知村民转移,重点帮助行动不便的老人和孩子。
分配完任务,大家立刻行动起来。堤坝上,铁锹挖土的声音、村民们的号子声、河水的冲击声混杂在一起,形成了一首紧张而激昂的抗险交响曲。
三、少年统筹,临危不乱
刘破虏带着几个孩子,挨家挨户地通知村民转移。他先去了村西头的王奶奶家——王奶奶已经七十多岁了,儿女都在外地,平时一个人生活,行动很不方便。
“王奶奶,快收拾东西,堤坝快守不住了,我们要转移到村后的高地去!”刘破虏一边敲门,一边大声喊。
王奶奶打开门,看到浑身湿透的刘破虏,连忙说:“小虏,这么大的雨,我年纪大了,走不动啊!”
刘破虏立刻说:“王奶奶,您别担心,我来背您!您赶紧拿上贵重物品,我们马上走!”
王奶奶感动得眼泪都快掉下来,连忙去收拾东西。刘破虏则帮着把王奶奶的被褥、衣物打包,然后背起王奶奶,深一脚浅一脚地往村后的高地走。
路上,遇到几个犹豫不决的村民,刘破虏耐心地劝说:“叔叔阿姨,现在水情很危险,堤坝随时可能垮塌,要是再不走,就来不及了!高地那边很安全,还有村民们准备的干粮和热水,你们快收拾东西跟我走!”
在刘破虏的劝说下,村民们纷纷收拾东西,跟着他往高地转移。遇到行动不便的老人,刘破虏就和其他孩子轮流背着;遇到沉重的物资,他们就一起抬着。虽然雨水打湿了衣服,泥土沾满了鞋子,大家却一点也不觉得累,心里只有一个念头:尽快把村民转移到安全的地方。
到了中午,大部分村民都已经转移到了村后的高地。刘破虏清点了一下人数,发现还有两户村民没有来——是村东头的李大叔家和赵大婶家。他立刻对一个孩子说:“你在这里照顾大家,我去看看李大叔和赵大婶!”
说完,刘破虏冒着大雨,再次往村里跑。路上,他看到河水已经漫过了村口的小路,不少低矮的房屋已经开始进水。他心里更急了,加快脚步往李大叔家赶去。
到了李大叔家,发现李大叔正抱着生病的儿子,急得团团转——赵大婶去堤坝帮忙了,家里只有李大叔和生病的孩子,孩子发着高烧,李大叔根本走不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