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夏夜的风(1 / 2)

夏日的午后,闷热无风,连蝉鸣都显得有气无力。土地庙里更是如同蒸笼,只有从破损门窗透进的几缕光柱,能勉强切割开凝滞的、带着霉味的热浪。

刘平盘腿坐在角落的干草铺上,面前摊开着几本……不,那甚至不能称之为书,只是些用麻绳粗糙捆扎起来的、颜色发黄发黑的竹简和几卷边缘磨损严重的帛书。这是他父亲——一个也曾读过几年书、最终却病死在求医路上的乡村识字人——留下的仅存遗物。其中,就有一部残缺不全的《黄帝内经》,还有几卷不知名郎中所着的、字迹模糊的医方杂论。

他正对着一卷竹简上的“阴阳者,天地之道也”皱紧了眉头,手指一个字一个字地划过,嘴里无声地念念有词。这些文辞对他而言,太过古奥艰深,如同天书。

肖雯雯坐在他对面稍远些的地方,避开了阳光直射。她依旧是那副沉静如水的模样,仿佛周遭的酷热与她无关。她看着刘平苦恼的样子,目光在他手边那些原始的、承载着这个时代医学智慧的载体上扫过。

“有何不解?”她开口,声音打破了庙里令人昏昏欲睡的沉寂。

刘平抬起头,擦了把额头的汗,有些沮丧地指着竹简:“恩人,这上面说的‘阴平阳秘,精神乃治’,还有‘阳胜则热,阴胜则寒’……我,我好像明白一点,又好像完全不明白。”他挠了挠头,“张大夫以前给人看病,也常说谁谁‘阴虚火旺’,谁谁‘寒气入体’,可到底怎么分辨呢?”

他困惑的,是中医最核心,也最抽象的基础理论。这对于一个习惯了直观、具象思维的少年来说,确实是一道难以逾越的鸿沟。

肖雯雯沉默了片刻。她的生物芯片里储存着跨越数千年的、经过系统梳理和验证的医学理论体系,包括对古代中医理论的现代化解析。直接灌输阴阳五行、藏象经络的完整体系,显然不现实,也超出了这个时代刘平的认知范围。

她需要一种方法,一种能将未来知识“翻译”成这个时代能够理解的语言,并能被有效应用的方法。

她站起身,走到庙堂中央那片光斑下。阳光照在她灰色的粗布衣裙上,泛起一层淡淡的光晕。

“取水来。”她吩咐。

刘平虽然不解,还是立刻跑去,用陶碗从水缸里舀了半碗清水,小心地端过来。

肖雯雯接过陶碗,将其置于阳光之下。清澈的水在碗中微微荡漾,反射着粼粼波光。

“看这碗水。”她指着碗,“若将此水,比作人体。”

刘平的视线立刻牢牢锁住那碗水。

“水之状态,可分寒热。”她开始用最直观的比喻,“置于烈日下暴晒,水会渐温,乃至滚烫,此可理解为‘阳盛’或‘实热’,人便会面红、身热、口渴、烦躁。”她用手在碗口上方模拟阳光照射。

刘平眼睛一亮,似乎抓到了什么。

“若将此碗置于阴冷井中,或加入冰块,”她继续,声音平稳如常,“水会变凉,乃至结冰,此可理解为‘阴盛’或‘寒盛’,人便会畏寒、肢冷、面色苍白、喜暖。”她用手虚掩碗口,模拟阴冷环境。

“而那‘阴平阳秘’,”她的手指轻轻点在水面,“便是此水不冷不热,温度宜人,波澜不惊。如同一个人,身体康健,不寒不热,精力充沛。”

刘平盯着那碗看似普通的水,嘴巴微微张着,仿佛第一次认识它一般。恩人没有引经据典,没有玄之又玄的术语,只是用一碗水,就将那晦涩的“阴阳”变得触手可及!

“原来……是这样比的!”他喃喃道,眼中充满了豁然开朗的兴奋。

“再看。”肖雯雯没有停下,她拾起地上一点尘土,极少量地撒入水中,清水顿时显得有些浑浊,“此如同外邪入侵,或体内秽物积聚,水道不通,水便浑浊。对应人体,可见小便黄赤、舌苔厚腻、疮痈肿毒,此多为‘湿热’或‘实邪’阻滞之象。”

她又拿起一根细小的枯枝,在水里轻轻搅动,激起小小的漩涡和涟漪:“此如同情志不舒,气机逆乱。人便会感到胸胁胀满、嗳气、叹息。可理解为‘气滞’。”

她停下动作,看着水中慢慢沉淀的尘土和逐渐平息的涟漪:“治病之道,有时如同让此水复归于清静。热者寒之,寒者热之,浊者清之,堵者通之。用药,或用针石导引,无非是助其恢复自身‘阴平阳秘’之态。”

这一番深入浅出的讲解,如同在刘平面前推开了一扇全新的大门。他不再仅仅死记硬背草药的功效,而是开始模糊地理解,为什么不同的药,要用在不同的“水”的状态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