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这诗…这…”李孝恭抬起头,看向李世民,声音都有些发干,“前半首,堪称千古绝唱!后半首……石破天惊!这刘霞…一介女子…竟有如此胸襟气魄与诗才?!”
李世民从御案后站起身,缓缓踱步,目光锐利,仿佛透过报纸看到了更深远的东西:“王兄,你看懂了吗?你看懂秦杨…不,是秦哲和他那群人,到底想干什么了吗?”
李孝恭凝神思索,迟疑道:“公开秘方,是为…惠及百姓?这诗…是为宣扬朔方大捷,怜悯边民?”
“不止!远远不止!”李世民猛地一挥手,语气激动,“他们这是在…下一盘大棋!一盘前所未有的大棋!”
他走到李孝恭面前,指着报纸:“公开秘方!看似自损,实则是以退为进!你看这细则!他们公开的是家庭做法,最核心的复合香料、浓缩汤底,他们握在手里!这是要让全天下的人都帮他们炒热这些小吃,最终…让他们的核心调料,变成天下必备之物!这是…何等的气魄与商业手腕!”
他又指向那首诗:“还有这首诗!前四句,提振国威军心!后四句,直指民生根本!‘肉香终散长安寒’!他们是在告诉朕,告诉天下人!战争的最终目的,不是开疆拓土,而是让百姓过上好日子!能吃饱饭,能吃上肉!这…这才是真正的‘王道’!比朕…比满朝文武整日挂在嘴边的空话,实在千万倍!”
李世民越说越激动,眼中闪烁着兴奋的光芒:“还有这招工、这收购豆粮!你看,整份报纸,从头到尾,都在围绕一件事!北疆!民生!所有的版面,所有的信息,都在为秦哲在朔方的行动造势、服务、提供支援!”
“一份报纸,不再是简单的政令传声筒,而是…”李世民深吸一口气,一字一顿道,“…调动全国资源、引导天下舆论、启迪民智、甚至…重塑价值观的利器!”
李孝恭听着李世民的分析,再低头看看手中的报纸,额头上不禁渗出了细密的冷汗。他发现自己之前的看法是多么的肤浅和短视!这薄薄的一张纸,背后竟然隐藏着如此深远的谋划和可怕的力量!
“秦族之人…”李孝恭喃喃道,“…其思其行,果真…不能以常理度之!”
“没错!”李世民重重点头,语气中充满了复杂的感慨,“秦兄麾下,当真是…拉出来一个,就不是吃干饭的!原以为那刘霞只是个精明强干的商贾女子,没想到…竟有如此诗才与格局!竟能写出如此…既有金戈铁马之气,又含人间烟火温情的绝妙诗句!这…这简直是…**”他一时竟找不到合适的词语来形容。
他踱回御案后,手指轻轻敲击着桌面,目光变得深邃:“朕现在终于明白,为何秦兄如此看重这报纸,又为何敢将小吃秘方这等聚宝盆公之于众了。他们所谋者,大!所图者,远!非为一城一地之得失,一家一姓之富贵。”
他看向李孝恭,语气郑重:“王兄,看来…朕也要变一变了。这《大唐报》…很好!非常好!传旨给房玄龄和杜如晦:以后朝廷邸报,可借鉴此法!除了宣达政令,也要多一些…惠民、便民、启民的内容!让天下百姓,都能通过这报纸,感受到朝廷的德政,看到生活的希望!”
“至于那些风流韵事…”李世民顿了顿,嘴角勾起一丝无奈又觉得有趣的弧度,“…既然百姓爱看,只要不伤大雅,不涉朝政机密,由它去吧。水至清则无鱼,让报纸有些烟火气,也好。”
李孝恭躬身道:“陛下圣明。如此…确能更得民心。”
李世民拿起报纸,再次看向刘霞那首诗,尤其是最后那句“肉香终散长安寒”,眼中闪过一丝温暖和坚定。
“秦兄在朔方,以刀剑和水泥筑城。”
“他的兄弟在长安,以报纸和美食攻心。”
“一武一文,一实一虚,相得益彰!”
他放下报纸,对李孝恭笑道:“王兄,看来朕让你回京,是对的。好好看看,好好学学。这大唐的未来…恐怕真要换一番新气象了!”
李孝恭深深一揖:“臣…定当用心体会。”
君臣二人相视一笑,目光再次投向那份已然在长安掀起滔天巨浪的报纸上。他们知道,从今天起,大唐的舆论场,乃至治理模式,都将因为这份小小的报纸和其背后那群“不按常理出牌”的秦族之人,而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而远在朔州的秦哲,或许正等着这份载满“烟火气”和“新气象”的报纸,作为他下一步行动的号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