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雨阳提出的“技术换市场”方案被顺利通过——日方提供普通生产设备,科创集团提供芯片控制技术,合作生产的家电产品同时供应中日两国市场,科创集团占据主导权。
这场博弈的胜利,让何雨阳意识到,单纯的技术输出还不够,必须建立完整的产业链闭环。
他立刻调整规划,在四环电子产业园新增“精密设备制造厂”,利用灵能锻造技术生产机床、机器人等核心设备。
在五环物流中心旁边,建设“新材料研发基地”,研发高强度合金、柔性显示屏等前沿材料。
同时,他联系北京的高校,联合创办“科创技术学院”,定向培养灵能应用、芯片设计等专业人才。
然而,麻烦接踵而至。
欧美多国联合出台“技术封锁令”,禁止向中国出口高端电子元件和生产设备,试图遏制科创集团的发展。
何雨阳在军委大院与何大清彻夜长谈,父子俩达成共识:“必须打破封锁,建立自主可控的产业生态。”
何大清利用自己的人脉,协调军方的科研资源,与科创集团共享部分军工技术。
何雨阳则启动“星火计划”,将灵能技术与传统工业结合,自主研发替代产品:用灵能传感器替代进口传感器,用量子加密技术保障数据安全,用生物降解材料替代塑料包装。
短短半年,科创集团就突破了12项核心技术封锁,不仅满足了自身生产需求,还向国内其他企业提供技术支持。
1980年深秋,科创集团在北平举办“全球科技博览会”。展厅里,灵能驱动的汽车、可折叠的智能终端、自主研发的大型机床吸引了全球目光。
当何雨阳在开幕式上宣布“科创集团将向发展中国家开放技术授权”时,现场掌声雷动。
美国英特尔的代表再次找到他,态度谦逊:“何先生,我们愿意以1亿美元的价格,购买您的芯片技术授权。”
何雨阳看着眼前的景象,心中了然——这场由他掀起的产业革命,已经改变了全球科技格局。
他伸出手:“合作可以,但必须遵守一个条件:技术授权仅用于民用领域,且不得向第三方转让。”
握手的瞬间,何雨阳的目光望向窗外。北平的夜空下,科创集团的工厂灯火通明,与远处的城市灯光连成一片。
他知道,这只是开始。灵能与科技的融合,不仅要改变中国,更要重塑世界。
而那些隐藏在技术背后的“修仙秘密”,终将在时代的浪潮中,成为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核心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