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1章 曙光初照(1 / 2)

1978年的春风,终于吹散了笼罩华夏大地多年的阴霾。

改革开放的号角在神州大地上吹响,从南到北,从城市到乡村,都涌动着勃勃生机。

这一年,对何家而言,也是新旧交替、开启新篇的一年。

何大清功成身退,何卫国转业赴任,而远在香港的何雨阳(陈阳),终于等到了魂牵梦萦的回归契机。

何大清的退休,是军委内部早已酝酿的安排。

历经数十年戎马生涯,从战火纷飞的年代到和平建设时期,从西北军区到华北军区总指挥,再到临危受命扛起军委副主席的重任,他把一辈子都献给了国防事业。1

978年夏,在一次军委扩大会议上,何大清正式提出退休申请。

彼时他已年过七旬,鬓发全白,却依旧腰杆挺直,眼神矍铄。

“国家要搞建设,要改革开放,得让年轻有为的同志上来挑担子。”何大清的声音洪亮依旧,回荡在会议室里,“我老了,但还能看着国家越来越好,看着军队越来越强,就心满意足了。”

军委领导们纷纷挽留,言语间满是敬重:“何副主席,您是军中的定海神针,您要是退了,我们心里都没底啊!”

何大清摆了摆手,笑容淡然:“江山代有才人出,军队的优良传统不会断。我退下来,正好能给年轻人腾位置,让他们放开手脚干。”

退休仪式办得简洁而隆重。

军委主要领导悉数到场,战士们列队敬礼,军号声嘹亮激昂。

何大清穿着笔挺的军装,胸前挂满了军功章,那是他一生荣耀的见证。

他接过组织颁发的退休证书,敬了最后一个标准的军礼,泪水在眼眶里打转。

这一别,是与奋斗了一辈子的军队告别,是与牵挂了一辈子的国防事业告别。

退休后的何大清,没有留在北京的军区大院,而是选择回到了南锣鼓巷的四合院。

他说:“走了一辈子,还是想回到老地方,看看老街坊,过几天清净日子。”

四合院早已不是当年的模样,却依旧保留着老北京的烟火气。

何大清每天清晨绕着胡同散步,和老街坊们下棋聊天,偶尔给孩子们讲讲过去的战斗故事,日子过得平静而惬意。

但他心里始终牵挂着国家和军队,每天必看的报纸就是《解放军报》,听到国家建设的好消息,总会忍不住拍手叫好。

与此同时,何卫国也迎来了人生的重要转折。

在部队服役多年,他从一名普通战士成长为技术骨干,立过功、受过奖,身上带着军人特有的坚毅与果敢。

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国家急需一批有能力、有魄力的干部投身地方建设,尤其是在招商引资、发展经济方面。

组织上经过考察,决定让何卫国转业,赴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羊城,担任副市长,主管招商引资工作,同时兼任市委常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