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阳一边听,一边默默记在心里。
他知道自己的优势在技术,早年钻研的机械工程、电子技术,在香港的制造业里或许能派上用场。
他又向老板打听了香港的行业分布:九龙的制造业集中,港岛的金融、贸易发达,新界则多是工业区和住宅区。
接下来的几天,陈阳几乎把香港的主要区域都跑了个遍。
他去九龙的工业区,看着工厂里轰鸣的机器、忙碌的工人,观察着生产流程,默默对比着内地与香港的技术差距。
他去中环的街头,看着西装革履的上班族匆匆走过,银行、洋行的招牌林立,感受着这座城市的金融活力。
他还去了街边的报摊,买了《明报》《星岛日报》,一边查字典一边阅读,从新闻里了解香港的政策、经济动态和社会民生。
他看到报纸上报道香港的工业产值逐年攀升,看到贸易额屡创新高,也看到社会秩序井然,与内地的乱象形成了鲜明对比。
晚上回到住处,他会把白天观察到的信息一一整理在本子上:香港制造业急需技术人才,尤其是电子、机械领域。
外贸行业前景广阔,内地的一些特产在香港有市场;房租、物价虽高,但收入也远高于内地……
他心里渐渐有了规划:先找一份技术相关的工作,熟悉香港的市场和行业规则,积累人脉和资金,再图长远发展。
赵叔见他如此上心,便提议:“我认识几家电子厂的老板,他们最近正缺懂技术的人,我帮你引荐引荐?”
陈阳连忙道谢:“多谢赵叔,不过我想先自己多跑跑,看看哪个行业更适合我。”他知道,初来乍到,谨慎为妙,只有摸清了情况,才能做出最稳妥的选择。
站在香港的街头,看着夜晚亮起的万家灯火,陈阳的心里终于有了一丝踏实。
从北京到香港,跨越的不仅是千山万水,更是两个截然不同的时代。
他不再是那个在动荡中小心翼翼蛰伏的何雨阳,而是以“陈阳”之名,在这片充满机遇与挑战的土地上,开始了全新的探索。
他知道,未来的路不会一帆风顺,但比起内地的乱象,这里的每一丝繁华、每一份秩序,都让他看到了希望。
他握紧了口袋里的身份证,眼神坚定——他要在这里扎根、立足,不仅为了自己,更为了等待时机,接家人过来,过上真正安稳的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