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念头并非一时兴起,而是他深思熟虑后的长远布局。
当时,国家经济面临压力,货币汇率波动较大,大量现金储备面临贬值风险;而国际市场上,金条作为硬通货,保值性极强,且不受国界、汇率影响,是最稳妥的财富储备形式。
更重要的是,他深知粮食短缺的困境并非短期能解,未来可能还会面临更多不确定性。
比如国际封锁加剧、自然灾害持续,届时仅靠农场产出和常规采购,未必能应对所有突发情况,而海外账户里的金条,就是一笔“应急储备金”。
他做事极为谨慎,没有选择香港的银行,而是通过抗战时期结识的瑞士爱国华侨牵线,在瑞士联合银行开设了匿名秘密账户。
瑞士作为中立国,银行保密制度严格,能最大程度避免账户信息泄露,也能避开国际政治风波的影响。
兑换金条的过程更是隐秘。国家卖粮食的款项,一部分进入国库统一调配,另一部分由何大清负责管理,用于后续粮食采购。
他从中提取合理比例的资金,通过香港的地下外汇市场,以民间贸易的名义,将人民币兑换成美元、英镑,再转兑成标准金条。
每一笔交易都经过多层中转,从不直接露面,而是委托可靠的华侨代为操作,确保资金流向不留下任何指向自己的痕迹。
第一批兑换的100根1公斤规格的足赤金条,被悄悄运往瑞士银行存入账户时,何大清站在香港的码头,望着远方的海面,心里五味杂陈。
他知道,这个决定一旦暴露,可能会引来非议,甚至被误解为“私吞公款”,但他问心无愧——这些钱没有一分一毫流入个人腰包,而是为国家储备的“救命钱”。
将来若有一天,农场产出受限、海外采购渠道被切断,这些金条就能迅速兑换成粮食、药品、急需的工业设备,成为国家的“后手”。
他在笔记本上秘密记录了账户信息和金条数量,放进来自己空间内,只有他自己知道这个账户的存在。
他甚至做好了最坏的打算:若有朝一日自己遭遇不测,这本笔记本会通过指定渠道交给中央,确保这笔“应急储备金”最终能用于国家和人民。
有人或许会质疑他的做法,但只有何大清自己清楚,他不是在规避责任,而是在承担更长远的责任。
他能凭系统农场解一时之急,却无法保证永远能应对所有风险,而海外账户里的金条,就是他为国家和人民预留的“退路”——在那个风雨飘摇的年代,这是他能想到的、最稳妥的未雨绸缪。
1960年的寒风中,何大清依旧在北平、香港、天津之间来回奔波,农场的粮食还在源源不断地产出,海外的金条也在慢慢积累。
他像一个孤独的守护者,一边用当下的努力缓解百姓的饥饿,一边用长远的布局为国家抵御未来的风险。
没人知道他的秘密,没人知道他肩上扛着的,不仅是当下的民生重担,还有对未来的深切忧虑与期许。
而那笔藏在瑞士银行的金条,就像黑暗中的一盏灯,默默守护着这个在困境中艰难前行的国家,等待着未来某天,绽放出照亮前路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