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本小说网 > 灵异恐怖 > 四合院:1935年父子双穿 > 第130章 何大清的建议

第130章 何大清的建议(1 / 2)

1959年的北京,街头的萧瑟比寒冬更甚。

粮食短缺的阴影蔓延开来,越来越多的难民从周边乡村涌入城区,他们衣衫褴褛,面黄肌瘦,有的扶老携幼,有的蜷缩在墙角,手里攥着空空的粮袋,眼神里满是绝望。

偶尔能看到孩子哭闹着要吃的,大人只能红着眼眶,从怀里掏出半块干硬的窝窝头,小心翼翼地掰给孩子,自己则咽着口水,啃着难以下咽的树皮或草根。

何大清驱车穿过街道,看着眼前的景象,眉头拧成了深深的川字。

作为华北军区上将,他早已习惯了运筹帷幄、保家卫国,可此刻面对这些挣扎在饥饿边缘的百姓,他的心里像压了一块巨石,沉甸甸的喘不过气。

他的农场早已达到100级巅峰,牧场也稳定在80级,每日100万金币的收益让他有足够的能力兑换海量粮食——优质水稻、超级小麦、高产玉米,仓库里堆得满满当当,足以让这些难民吃饱穿暖。

可他不能这么做。

一来,农场粮食属于系统兑换的特殊资源,直接大规模拿出,无法解释来源,极易引发恐慌和猜忌,甚至可能被别有用心之人利用,破坏社会稳定。

二来,私放粮食违背了国家统一的粮食调配政策,此时全国都在实行定量供应,单独开特例,会打乱整体的供应秩序,反而不利于全局。

三来,这只是治标不治本,难民数量还在增加,仅靠农场的粮食,只能解一时之急,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坐在车里,何大清的手指无意识地敲击着方向盘,脑海里飞速盘算着。

他必须找到一个合规、可持续的解决方案,既能拿出粮食,又能堵住所有质疑的声音。

思忖良久,一个念头渐渐清晰——利用香港的特殊地位,从国际市场采购粮食。

第二天一早,何大清换上笔挺的军装,带着连夜整理的材料,驱车前往红墙。

他没有提前打招呼,而是直接在门口递上了求见申请。

守门的警卫见是何大清上将,不敢怠慢,立刻进去通报。

没过多久,警卫出来传话,引着他走进了简朴而庄重的办公室。

两位先生正围坐在办公桌前,看着全国粮食供应的统计报表,脸上也带着几分凝重。

见到何大清进来,连忙起身招呼:“何大清同志,快请坐。这个时候来找我们,想必是有重要的事情吧?”

何大清坐下后,没有寒暄,直接切入正题,语气沉稳而恳切:“两位先生,我今天来,是想向二位汇报北京的难民情况,以及一个解决粮食短缺的提议。”

他将整理好的难民照片、数量统计递了过去,“这是我昨天在城区拍摄的照片,目前涌入北京的难民已逾千人,且还在增加,粮食定量减量后,他们的生计愈发艰难,再不想办法,恐怕会引发不稳定因素。”

两位先生翻看着照片,眉头愈发紧锁。其中一位叹了口气:“我们也在关注此事,全国的粮食缺口都很大,物资调配压力巨大,我们也在想办法从各地调运,但远水解不了近渴啊。”